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文帝废孥

2025-04-02 11:01:38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钟 燃

秦朝有一种残酷的连坐法,叫收孥相坐律,规定一人犯罪,其亲属都要受到牵连,甚至被收为官奴。汉朝初年仍沿用此法,旨在震慑犯罪、强化统治。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代王刘恒被周勃、陈平拥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文帝即位第一年,就下诏废除了收孥相坐律。

据《史记·孝文本纪》和《汉书·刑法志》记载,文帝认为,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准则,用来禁止暴行、引导百姓向善。如今对犯罪者已经依法惩处,却还要让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连坐,甚至被收为官奴,这种做法很不妥当。丞相周勃、陈平上奏说:百姓不能自我约束,连坐和收孥制度是为了让人心生畏惧,不敢轻易犯法。这一制度由来已久,还是维持原状比较妥当。文帝进一步讲,“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应当通过公正的法律来引导人们向善,而不是通过残酷的连坐来恐吓百姓。治理百姓并引导他们向善,是官吏的职责。如果官吏不能正确引导,反而用不公正的法律去惩罚百姓,那就等于促使他们作恶。这样怎么能禁止犯罪呢?我看不出连坐有什么好处,你们再仔细考虑。周勃、陈平最后说:陛下施加如此大的恩惠于天下,使无罪者不因亲属犯罪而受牵连,这是极大的德政,是我们所不及的。我们谨奉诏书,废除收孥相坐律。

文帝废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认为,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举措太多、用刑太过。面对饿殍遍地、满目疮痍,连皇帝都凑不齐4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的严峻局面,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刘邦、惠帝、吕后以及萧何、曹参、陆贾等君臣,一直坚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约法省刑”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到了文帝时期,由于他之前长期生活在边地、远离权力中心,对民间疾苦和民之所盼有更深刻的洞察,因而更自觉地把“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的思想贯彻到底,更坚定地把缓刑与轻徭薄赋政策一体推行下去。

文帝废孥不是孤立的,汉承秦制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秦制、减轻刑罚。从刘邦的“约法三章”到萧规曹随,从惠帝废除《挟书令》到吕后称制废除“夷三族”刑罚,汉朝一直都在有选择地废除秦朝遗留下的苛法。文帝怀着对仁政德治的强烈憧憬,在废孥10多年后,借缇萦上书之机,毅然决然地废除了肉刑。景帝继位后,继续“减笞法,定棰令”,不仅解决了文帝废除肉刑后的遗留问题,还扩大战果,废除了残酷的车裂刑——磔。据统计,文景时期颁布了八次大赦令。但应指出的是,汉初并不是一味地宽缓,对于鱼肉百姓的官吏绝不纵容。

文帝废孥不是一蹴而就的,汉初的刑罚改革有一个艰难反复的过程。许多苛法酷刑不仅在废除时争论激烈,在废除后也在现实中一再复活。文帝后期,有一个叫新垣平的江湖术士,因声称能预测祥瑞而得到文帝宠信。后被揭穿,文帝震怒,将已被废除的“夷三族”刑罚又拿来惩处新垣平。对此,班固评说:以汉文帝这样的仁德之君,周勃、陈平这样的明智之臣,尚且会恢复严苛的刑罚,更何况那些才能平庸又沉迷于严刑峻法的官吏呢?在封建时代,变革的阻力往往来自统治集团内部。至于肉刑,更是如此,后世时常有人主张恢复。今天,以后见之明来看,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是历史的必然,汉初统治者站在了顺应民心民意的一边,站在了历史发展正确的一边。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接续奋斗,汉初的破败景象一扫而光,国库的钱花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看门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人人自爱而守法,史称“文景之治”。司马迁赞说“德至盛也”,班固赞说“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