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日者
民营经济,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一股暗流正在冲击民营经济的堤坝——“网暴伤企”乱象频发,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名誉”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壮大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针对民营企业的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抹黑”企业形象,以此获取流量、要挟牟利,严重损害企业的名誉和合法权益,甚至还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显示,遭受网络“黑嘴”攻击的范围已涵盖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和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攻击的对象则不仅包括民营企业本身,更直接指向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的民营企业家。
与此同时,“网暴伤企”的危害已超越个体创伤,演变为对经济肌体的系统性侵蚀。经济层面,网暴如同“数字病毒”,轻则引发消费者不满,重则摧毁行业信任。如某企业因135篇虚假负面文章,遭遇消费者大量退货,导致多地经销商损失65.1万元,股价暴跌14.54%。社会层面,“标签式攻击”“仇富式网暴”激化对立情绪,如不法分子恶意编造“爱尔眼科‘挖眼球’‘草菅人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被停职审查”等不实信息,消解社会对民营经济是“自己人”的共识与信任。法治层面,企业维权反遭变本加厉威胁——某公司被明码标价勒索50万元删帖费,起诉后竟被威胁“继续发帖搞垮企业”,最终被迫撤诉妥协,花10万元“买稿”、2万元送卡。这种“伤企十指、不断黑产一指”的困境,显示出违法成本与维权代价的倒挂,变相纵容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为何“网暴伤企”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治理短板、技术滥用与认知偏差交织成“罪恶三角”。一方面,民营企业在遭受网暴时,保护自身的手段相对单一,相关法律法规分布较为分散,缺少可供操作的量化标准,使得维权门槛高、匿名追责难,导致部分案件止步于不了了之。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将“监督”异化为“勒索”,部分平台又纵容算法优先推送争议内容,“技术中立论”沦为监管失守的遮羞布,暴露出“流量至上”逻辑下的价值扭曲。
近年来,“按键伤企”的网络暴力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党和政府正以空前力度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护航”。从“清朗”专项行动重拳整治涉企侵权信息,到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政策暖意,再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提速,中央到地方的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自己人”的鲜明信号,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而政策“暖流”与网暴“寒潮”的激烈碰撞,折射出数字时代营商环境的复杂状况。为此,亟需全社会协同发力以根治顽疾。
守护民营经济,就是守护发展未来。企业当摒弃妥协心态主动破局,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用行动让谣言不攻自破。媒体和平台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定期公开涉企不实信息,及时遏制非理性情绪蔓延,切断网暴传播链条。公众更要清醒认识到,“网暴伤企”看似无关痛痒,实则“自毁长城”,每一次点赞转发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要明白,逼退创新药企可能意味着患者希望破灭,击垮科技企业或将延缓“卡脖子”技术突破,就业与民生更将受到负面影响。唯有以“不信谣”的理性筑起“不传谣”的“防火墙”,才能在成就民企的同时守护每个人的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从改革开放“打击车匪路霸保物流畅通”,到新时代“斩断网暴黑手护数字营商”,中国始终以治理升级护航经济发展脉搏。当政策暖流持续奔涌、法治利剑精准出鞘、社会合力凝聚成盾,民营经济必将冲破网暴迷雾向阳而生,向世界展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自信。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