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据1973年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宝应元年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记载,公元762年6月,唐朝高昌城内,居民史拂的8岁儿子金儿和曹没冒的8岁女儿想子在一店铺前玩耍。粟特人靳嗔奴的雇工康失芬驾牛车从城外返回时,牛突然狂奔,冲入人群,将两个孩子碾过致伤。高昌县的官员“舒”负责审理此案,对肇事者康失芬进行了三次审问,并适用保辜制度,同意粟特商人在50天内对两个孩子进行救治。保辜制度是指官方处理伤害案件时,允许加害人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人进行救治,根据被害人的伤情变化来确定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保辜制度注重通过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既保护了被害人的权益,也为加害人提供了减轻刑罚的机会,而不是惩罚报复,体现了儒家慎刑恤刑和“无讼”思想。这一法律制度在唐朝时更为完善。尽管由于案卷残缺,该案最终判决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它表明唐朝的法律与德礼深度融合,唐律在边疆地区和化外人群中得到统一有效的实施,唐朝依靠唐律构建的礼法秩序深入边城、无远弗届。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律疏议》中对唐律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大意是说:唐律的制定、解释与实施均以儒家的“礼”为基本遵循,将法律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既符合古代法律文化传统,又适应当时社会现实需要,追求宽严有度、量刑适中、法平如水,成为后世立法的典范。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经历了从含混、分治到融合的漫长历史进程。周公制礼后,总体上讲,礼具备了国家意志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法的一般特征,礼侧重正面引导,刑是反面惩罚,出礼入刑,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法冲突逐渐显现,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秦朝统一后,法家思想成为主导,法律被高度强化。汉朝建立后,汲取秦亡教训,继承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确立“德主刑辅”思想,逐渐将儒家思想引入法律体系。历经魏晋南北朝礼法融合的发展,至唐代完成“礼法合一”。《唐律疏议》开宗明义讲“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形成了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的礼法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巅峰。“一准乎礼”不仅是唐代法律的基本特征,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礼法秩序,而且塑造了中华法制文明礼法融合这一独特形态,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成熟,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稳定有效的治理框架。
巅峰过后,往往走向反面。“一准乎礼”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内含对平等原则的侵蚀,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不符。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度强调宗法伦理,就会压抑个体自由,制约社会进步。唐律的“一准乎礼”,在两宋继续发展,到明清时期就走向了极端,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礼教杀人”亦非虚言。沈家本在主持清末修律时,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唐律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既反对“一准乎礼”的绝对化,又肯定唐律“情理法兼顾”,强调“法律须合国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