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须更规范

2025-02-19 16:07:12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张永理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百姓生活、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其中在应急管理方面,发布应急避难场所通用要求、管护使用、乡村避难场所设计3项国家标准,进一步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发展。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经政府规划、建设或改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和应急指挥设施,可供群众紧急疏散和避险安置的室内、室外安全场所。它被称为灾难来临时保护的“生命之伞”和提供庇护的“诺亚方舟”,是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及时安置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我国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应急准备与综合救援需要的体现,也是“防”和“救”基本环节链条的融合,更是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和标准支撑。近年来,我国制定了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多项国家标准和指南。此外,很多省份和城市也制定了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化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超过13.7万个,紧急、短期、长期避难场所门类齐全,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应急管理保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避难场所建成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护使用机制,设施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乡村地区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与城市存在差异,但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选择、建筑设计、安全防护等方面往往缺乏对乡村地区现实情况的考虑,这使得在紧急情况下,部分群众无法得到快速有序疏散和及时安置。有的地方避难场所应对灾种单一,无法满足多种灾害场景下的应急需求;各地避难场所标志符号、颜色不统一,信息内容不完整,设计制作与设置也不规范,这使得在紧急情况下,群众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避难场所,影响了避难效率。

有鉴于此,去年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单位编制了应急避难场所术语、分级及分类、标志3项国家标准。此次,有关部门又制定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通用要求、管护使用、乡村避难场所设计3项国家标准,对于精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新的标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物资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确保避难场所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同时,乡村避难场所设计标准的发布,更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充分考虑了乡村的特点,从场地选择、建筑设计、安全防护等方面,为乡村避难场所的建设量身定制了规范,有助于提升乡村地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这些标准将有力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有序的避难环境,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标准落地实施。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筑好防灾备灾减灾救灾的“诺亚方舟”,确保每一个应急避难场所都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和运行,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居民学习应急避难场所的术语名称、图形符号和标志标识提供随时、便捷、就近、易掌握的方法,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度和使用能力,促进场所、人员有机融合,让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在危急时刻发挥最大、最佳功能。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