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链条抓实多元解纷

2025-02-11 12:33:07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郁奇 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是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淮上枫桥”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品牌,全过程发挥人民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全链条构建源头预防化解、诉前诉非衔接、诉中实质解纷、诉后延伸治理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一、着眼潜在矛盾纠纷,在发生前做好源头预防

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淮安市两级法院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以打造“无讼淮安”升级版为牵引,扎实开展四项活动。

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我们注重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融入“精网微格”,组织法官、法官助理与基层网格挂钩联系,健全矛盾联合排查、纠纷联动化解、法治联手宣讲等“三联”工作机制,定期下沉网格开展走访活动,做到“三清三掌握”,即矛盾纠纷底数清、涉诉案件底数清、涉法涉诉信访底数清,掌握重大案事件、掌握矛盾纠纷现状、掌握社情动态,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调处和化解。

开展法润民企“双走进”活动。做好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是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每季度开展法润民企“双走进”活动,邀请企业家走进法院座谈交流,组织法官走进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及时梳理汇编企业关切的法律政策条文和示范裁判案例,精心做好“啄木鸟”法律体检、“点单式”法治宣讲,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隐患。

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一线优势,积极参与“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建设,协助培育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运用司法资源对辖区纠纷类型、特点、趋势进行研判预警,通过专题性调研报告、针对性工作建议等方式,帮助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

开展“优+融合法庭·法官驿站”建设活动。把建设“优+融合法庭·法官驿站”作为参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工作的最小支点,在镇级“一站式”平台建设“优+”融合法庭,在村级“一站式”平台建设“优+”法官驿站,推行法官和法官助理“周联系、月驻站、季排查”机制,助力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二、着眼已发矛盾纠纷,在立案前加强诉非衔接

我们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完善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构建“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

推动市级层面发挥枢纽作用。切实发挥中级法院统筹协调、监督指导作用,整体谋划推进全市法院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分类制定诉非衔接机制文件,为下级法院推进相关工作提供指引。

推动县区层面强化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基层法院参与地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指派诉讼服务、速裁快审团队或人员入驻中心,提供相关服务。推进“淮上枫桥14+3”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运转,建好用好金融、保险、道交等14个诉调对接平台以及诉讼与公证、仲裁、行政复议3种诉非衔接方式,做到“有人员、有场所、有机制、有保障”。

推动镇街层面做实共治共建。镇街等基层治理单位人员力量相对有限,要实现纠纷妥善化解,必须借助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基层法院、人民法庭与辖区乡镇党委、司法所等联动,设立“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吸纳代表委员、老干部、乡贤等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

推动村居层面开展无讼建设。村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围绕夯实村居治理基础,建立法官参与“党群议事会”机制,健全“无讼”分析机制,定期研判辖区村居涉诉纠纷数量、诉讼案件类型等,便于村居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

三、着眼成讼矛盾纠纷,在诉讼内推进实质解纷

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我们要不断提升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既解开案件的“法结”,又化解群众的“心结”。

用好诉讼调解这一手段。一方面,坚持能调则调,与诉讼当事人加强沟通,了解其真正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推进矛盾化解;对判决后的案件,注重促进当事人互谅互让,推动在执行过程中达成执行和解。另一方面,坚持当判则判,坚决避免“以判压调”“以拖促调”“和稀泥”等现象。

夯实案件质量这一基础。围绕提高案件质量,扎实推进庭审实质化,引导法官做实庭前准备、争点归纳、庭审小结等环节,充分听取当事人特别是可能败诉当事人的意见。加大对下指导力度,开展中级法院院庭长“双周四下”活动(院庭长每两周赴一家县区法院,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宣讲),对执法办案进行“面对面”指导。

注重释法析理这一关键。引导法官树牢“败诉服判”理念,尽心尽力做好裁判文书说理工作,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问题,弥合司法技术性与当事人可接受度之间的差距。

强化程序协同这一保障。突出整治“程序空转”问题,完善“立审执破访”全过程协调配合机制,重点做好立案阶段的风险提示、审判阶段的判项审查、执行阶段的监督前置等工作,引导法官用最少的程序实质解决纠纷。

四、着眼同类矛盾纠纷,在裁判后强化职能延伸

办好案件只是“治标”,通过案件发现并促进解决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的根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我们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立足审判中发现的苗头性、共性问题,深挖根源、找出症结,及时为社会治理“把脉开方”,帮助堵塞漏洞、完善监管。

发挥司法建议疏堵补漏作用,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建议,努力以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发挥司法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司法案例“走出去”,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做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发挥司法数据辅助决策作用,挖掘案件反映的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向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报送研究报告,助力科学决策。发挥司法调研预判预警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收结案数量等办案指标的升降情况,从数字的变化研判社会矛盾纠纷发展态势,及时发出预警,助力矛盾纠纷预防在早、化解在小。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