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清退非法社会组织,让公益活动回归纯粹

2025-01-23 12:42:08 来源:工人日报 -标准+

李戈

据1月15日澎湃新闻报道,日前,青海省民政厅发布公告称,为常态化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依法劝散了多个未注册或涉嫌违规的社会组织,并公布名单,请公众提高警惕,避免受骗上当。青海蓝天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本中心作为北京蓝天救援队青海唯一品牌授权机构,在省内长期饱受冒名的诟病。”尤其是,有的仿冒组织在民政系统既不注册也不备案,有的执行任务不接受应急管理部门管理,有的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寻求特权……

在公益领域,每一个组织都承载着公众的信任与期待。然而,一些非法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旗号却给公众带来了困惑与误导,也给被冒名的正牌社会组织带来形象危机。比如新闻中饱受冒名之苦的公益救援品牌,因在全国各地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山寨”现象随之而来甚至愈演愈烈,不注册、不备案、不接受管理,以及违法乱纪等乱象,深深刺伤了公众对该公益救援品牌的信任,令原品牌无辜“躺枪”。

为此,该被侵权的组织在过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取缔了一批假冒、仿冒非法社会组织,每一次清理都是为了保护公益精神不受侵害。此番,有关部门劝散或取缔相关非法社会组织并发布公告提醒公众,既是对非法社会组织的有力打击,也体现了维护合法社会组织权益、呵护公益精神价值的态度。

非法社会组织假借公益之名行私利之事,破坏力极大。一者,损害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为正规公益组织开展工作增加难度。二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许多非法组织通过工商注册的方式逃避民政部门的监管,利用“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目的,使真正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此次青海部分社会组织被列入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我国每年几乎都会取缔并公布一定数量的非法社会组织,这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就此而言,保障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有关职能部门应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非法社会组织的识别更加灵敏,让清理整顿工作从“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升级为“发现一个摸排一片打击一批”。相关行业或组织机构要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完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纲领性文件,引导各成员遵守职业道德、践行社会责任,抵制假冒伪劣组织。此外,有关方面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公益理念,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让更多人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

公益可以是救人于危难的壮举,也可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崇高事业无分大小,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爱与希望。我们必须警惕那些以公益为幌子谋取私利的行为,让公益回归干净纯粹,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期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