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和警示教育作用,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发布10起土地执法查处典型案例,涉及非法占地堆放渣土、破坏永久基本农田挖砂取土、非法占用耕地进行碎石加工、建设检测中心等行为。
客观而言,这些土地违法犯罪行为并不新鲜,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土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办理这些案件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协作配合,严格执法,其中1个单位和6名自然人因将良田沃土改作他用、挖砂取土等违法犯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9名责任人因履行监管职责不力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彰显了相关部门合力守护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决心和担当。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产要素的核心。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忧患意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继续“划重点”:要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如果说粮食安全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大者”,那么依法守护良田沃土就是守护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安,粮食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并于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后,离不开耕地保护的日渐严格——从2021年起,我国耕地面积“三连增”,全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已被遏制。放眼全球,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粮食安全越是紧迫而重要,耕地保护就越是迫切而关键。
耕地面积“三连增”,背后离不开立法与执法层面的合力而为。在立法方面,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正式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在执法方面,监管部门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今天,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自然资源部发布的10起土地执法查处典型案例,再次敲响了警钟:守护良田沃土,才能更好地端稳中国饭碗。长远来看,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严格的土地执法仍须永远在路上。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