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树娟
2024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召开年会,本次年会以“探寻平台经济良法善治,实现多方主体合作共赢”为主题。会上,来自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围绕合作共赢平台生态的制度架构、平台责任与平台自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年会还发布了《2024年电子商务法领域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报告》《电商平台经营者的治理权利及其行使界限》和《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研究报告。
2024年电子商务法领域年度十大典型案例包括:董某某诉北京十荟科技有限公司等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检察院诉杨某鹏等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民事公益诉讼案,广州巧某公司与长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李某诉某科技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林某某与某零售中心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章某某诉某境外跨境电商企业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马某诉北京某电子商务公司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杨某诉深圳指尖互娱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无锡某服饰有限公司、无锡某商贸有限公司诉苏州某电商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韩某诉北京某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
《电商平台经营者的治理权利及其行使界限》研究报告围绕电商平台经营者身份“从中立到主导”的深刻变革,采用历史分析、理论阐述、案例评述、政策权衡等研究思路,还原了平台优势地位的历史形成过程,梳理了当前有关数字平台,特别是电商平台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平台治理角色的权利化提供了理论分析,力求对平台在电商综合治理中的角色功能进行适当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报告指出,考虑到平台经营者的特殊角色和数字治理能力,有必要将电商平台经营者参与网络交易治理的“事实能力”上升为“法律权利”,但也必须注意电商平台权利行使存在合理的界限。为严格防范电商平台以治理为名,滥用平台治理权利,报告认为,宜对平台施加一定程度的程序性义务,以更好管控平台的管理性权利,从而为受影响的平台内经营者提供对位的权益保障。
《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研究报告针对“平台”的内涵及法定责任等,以小程序载体平台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了电子商务法中关于“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定义,认为电子商务法虽然采取描述性定义,在解释上具有探讨空间,但并不代表可以进行任意解释。报告认为,任何法律责任的配置都需要遵循权责一致的基础性原则,应当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慎重将某一特定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认定为属于电商平台,避免不当的法律定性阻滞业务模式的创新及发展。
据悉,自电子商务法实施以来,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每年都会针对当年度有关平台经济热点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问题进行针对性、回应性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数字经济监管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方案。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