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日者
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为全面深化检察改革、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部分和创新举措,检察听证发挥着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活动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检察听证过程中兼顾“力度”与“温度”,提升听证质量与效果,已成为检察机关的重要实践课题。
纵观各地实践,各级检察机关正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通过检察听证解开一个个“心结”、了结一个个案子、化解一个个矛盾。2023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对20.53万件案件开展检察听证,同比增长22.05%;同时探索出检察长主持、观摩研讨、案例宣传、听证APP服务系统建设等方式,来拓展检察听证的可行路径,为其他地区开展好听证工作、打造强检察听证品牌提供了经验参考。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做好检察听证工作,不仅要以公开促公正、以听证促公信,还必须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体现“力度”,把听证的质量、效率、效果统一到更加注重质量上来,以充分发挥检察听证制度的价值。而提升检察听证质量、更好地通过检察听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完善检察听证制度设计,优化并做实听证流程,向听证员借“智”,让听证不止于“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今年7月10日至11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检察机关第一次听证观摩暨研讨活动上,与会专家学者及检察听证员为检察听证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便从理论研究实践、检察官业务提升、听证员培训学习等方面阐释了提升检察听证质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与此同时,检察听证也应充分彰显“温度”,法、理、情并重,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这意味着,在检察听证过程中,不仅要查清事实、明确责任,更要平衡好各方权益、评估好社会效果。在处理涉及小微企业的案件时,检察机关应依法护企,平衡好法律约束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避免过于严苛的法律审判影响企业生存。在涉及民生的案件中,检察机关需要充分听取民众司法诉求,确保法律裁定能够真正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也可在听证会现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让法寓于理、理融于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