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双十一”购物节10月14日启动预售,相较往年提前了整整10天。面对“史上最长‘双十一’”,各大平台“卷”得火热,但不乏消费者吐槽,促销玩法依旧如同“考奥数”,只看规则就已晕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已走过15个年头。电商平台的活动规则,也从早年间直截了当标折扣、给补贴,朝着日渐复杂的方向发展。从预售价、券后价、“定金+尾款”价等不同价目,到“盖房子”“养动物”“打擂台”等拉新任务,再到购物券、消费券、店铺券等补贴手段,漫天的花活儿,硬是把优惠玩成了一门玄学。而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主播直播、品牌自播等也一拥而上,这间“全网最低价”、那间“跌破地板价”,吆喝的声量确实更大了,可究竟谁性价比高却让人更迷糊了。
规则繁琐的吐槽一年接一年,各大平台及商家为何依旧拒绝减负?细究起来恐怕因为,复杂的促销规则,本就是商业策略之一。经济学里有个说法叫“价格混淆”,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家会增加价格计算的复杂程度、提高各处比价的难度,为消费者制造价格优惠的假象。面对眼花缭乱的购物计算题,云里雾里盘算解法的消费者,听到“倒计时”“上链接”“准备抢”等等,很可能陷入下单冲动。与此同时,翻新玩法、增加趣味、强化社交,多少也有吸引更多人群、制造全民狂欢的意图。某种程度上,历年的购物狂欢,离不开平台与商家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洞察。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