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里,人们吃月饼、赏明月、逛灯会、品民俗,共度团圆佳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保护中秋等传统节日民俗,如何守护包括传统月饼在内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政府如何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期“声音”版约请相关专家提出建议,与读者一道探讨。
强化传统节日类非遗法律保护
田 艳
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团圆赏月的悠久习俗,中秋节凝聚着幽深绵长的家庭观念,蕴藉着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展现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传统节日类非遗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全国的法定节假日,赋予其法律意义。目前,我国已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法定节假日。二是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目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是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行政立法形式对传统节日进行保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其通过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将“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的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在此期间,所有公民享有两天的假期。
审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现状,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保护工作正面临五大挑战:第一,纳入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数量过少。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目前仅包括四大传统节日,它们虽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但并不能充分展现我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传统节日的保护工作显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政府保护政策的制定赋予了部分传统节日以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传统节日根植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作为非遗的持有者,他们却常常缺少与其身份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第三,传统节日类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不足。法定节假日的规定肯定了传统节日的岁时性,但作为特定文化空间内的群体性传承活动,传统节日脱离不了其物质载体和非物质内涵的双重支撑。
第四,政府主导与民间传承的保护机制不协调。实践中,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策略有时会与民间传承的保护方式产生张力。例如,政府举办的传统节日类非遗表演活动,常在时间、地点、形式乃至核心内容上“修改”了民间的传统做法。
第五,法律救济途径有待完善。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开始侵蚀传统节日习俗的纯粹性。甚至在某些地区,由于环境保护等因素,很多传统习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引发了关于保护与传承的广泛争议。
2023年12月,春节(农历新年)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这一举动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完善传统节日类非遗的法律保护,应从如下几点出发:
一是加强对传统节日与其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传统节日类非遗的保护,在关注其核心精神及表象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其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
二是加强对传统节日与其他种类非遗的统筹保护。例如,春节期间喜庆吉祥的节日氛围,离不开剪纸、皮影戏、舞龙、舞狮等非遗的烘托与助力。反之,这些艺术形式也需要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来展现其独特魅力。
三是注重对传统节日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例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既包括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同时也与龙舟、艾草、香囊等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关。因此,传统节日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并传承其相关技艺、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重视相关传统物品的原材料保护与制作工艺的复兴。
四是构建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多方配合的传统节日保护模式。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是非遗保护工作中所秉持的一个核心理念。这种主体性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的核心作用,也离不开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撑,更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
最后,提倡将传统节日类非遗与现代文化产业相融合。以浙江省为例,在杭州非遗主题酒店兴起之际,当地政府迅速作出响应,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酒店和民宿评价规范》的地方标准,促进非遗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节日从仪式性活动向日常生活的转变,并催生了新的社会消费热点。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合力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民俗
林 源
相传中秋节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月仪式,与农耕文明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息息相关。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凝聚着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是当代中华儿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保护传统节日和相关民俗活动的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诺积极保护包括节庆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秋节等六个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作为民俗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中秋节日民俗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支持。2008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全国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提高了全国人民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也有效增强了欢庆传统节日的社会氛围。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提供了系统性法治保障。2021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其中明确要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这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明确了方向。此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纷纷挖掘本地中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其列入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积极开展中秋灯会等相关民俗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声望持续提升,关于传统节日民俗也出现了一些争议。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虽然韩国申遗的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有较大区别,而且我国端午节也于2009年被列入该名录,但这一争议给我国非遗法律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积极申报,并以多种形式保护、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的民间呼声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从国内看,近几年来民众对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关注不再仅仅是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而更多是对放假调休等问题的争论。各类传统节日的差异也逐渐被同质化的购物、旅游等活动抹平。这些问题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正在面临挑战。笔者认为,应对这一困局,需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一道探索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民俗的多元路径:
首先,政府需在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民俗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发掘整理中秋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在申报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同时,也要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国内外宣传,从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民俗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支持、鼓励、引导各类主体举办传统民俗活动,积极扶持民俗活动的活态传承;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可适时延长传统节日假期时间,以更好地弘扬传统节日的特色文化内核。
其次,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市场主体需在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过程中积极创新。如以多种形式阐释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民众对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认知;再如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和文化活动,将AR、VR等现代科技融入传统节日民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让民众在娱乐过程中充分领略传统节日民俗的魅力和风采。
最后,民众也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民群众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类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各类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用法治守护传统饮食制作技艺
胡 曼
在各地的中秋习俗中,品尝月饼是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共通性,又能体现各地饮食文化丰富性的习俗之一。2024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月饼质量通则》将月饼分为广式、京式等近10种地方派式。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传统饮食仍传承着“舌尖上的味道”,总是寄托着人们浓浓的思乡情。
传统月饼制作技艺,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饮食制作技艺中的一种。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各地也陆续制定了地方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如《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就明确将合浦大月饼制作技艺、北海沙蟹汁制作技艺等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列为保护对象。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包括稻香村京式月饼手工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等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都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对于列入各级名录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除了由当地政府认定项目保护单位传承技艺外,各级财政还会根据情况予以拨款扶持。为了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2017年,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还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服务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落实对传统工艺的保障措施。
当前,随着健康多元消费观的崛起和网络购物的流行,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以传统月饼制作技艺为例,对年轻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仅注重月饼的成分、口味、口感,还会从文化内涵、包装、工艺等各个维度探索月饼的独特风味和趣味。企业也需要重视这一市场变化,拓宽传统月饼的产品赛道,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传统月饼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来说,既要坚持传承传统月饼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文化内涵等,也要结合市场变化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发展。此外,当前的网络购物和直播带货也给相关企业的产品销售带来了新挑战,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或相关老字号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可能面临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
为此,我们要从多个角度不断加强对包括传统月饼在内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法治保障。在立法层面,各地应当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和配套措施,夯实对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制度保障。在执法层面,文旅主管部门应当积极运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执法,为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秩序。在司法层面,各地检察机关亦可以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困境时,通过向行政部门发送检察建议等方式,积极督促和协调相关行政部门履行职责,为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在涉及传统制作技艺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履职,维护相关企业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公共利益,让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