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文化遗产保护专题

2024-08-19 09:56:09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编者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前不久,我国北京中轴线等三个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也彰显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成就,极大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本期“声音版”刊发一组文章,就相关话题与读者共同交流探讨。


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法治支撑

胡姗辰

我国“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三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以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乃至世界探索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优秀样板。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不仅要求统筹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的关系,还要全方位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其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都城系统的礼仪秩序、规划思想的历史遗产,保护对象不仅包括五大类共15处核心遗产构成要素,还包括展现中轴线空间肌理、历史风貌与核心地位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或建筑群、景观视廊与北京老城空间形态;彰显中轴线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历史名园、古树名木;与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以及体现中轴线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只有坚持从北京老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出发,统筹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考虑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关系,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施全要素保护和全过程保护,才能真正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正是通过整体和系统性保护构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成功探索。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说明,法治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保障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涉及诸多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保护机构和管理使用单位,更涉及不同社会主体复杂多样的利益冲突,需要予以妥善有效解决。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解决遗产保护中的权利冲突和公私利益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明确了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不同部门、机构的职能划分以及各类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的保护责任;要求建立专门的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系统化的遗产监测机制指导、监督和确保责任落实。

此外,《条例》还建立了统筹、协调重要事项的中轴线保护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了中轴线保护规划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要求统筹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统筹遗产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并在此过程中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遗产地社区居民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其中,加深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可以说,法律制度在统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筑保护传承体系方面切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件任重道远、泽被后世的大事。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离不开法治的有力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完成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第二次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全面修订工作正在进行;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立法规划,有关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展开。我们相信,不断完善的文化遗产法制体系建设,将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筑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动力和保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与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团队成员)


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

朱宁宁

镌刻着历史印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聚着数千年文化精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非遗资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量大、涉及面广。非遗项目涵盖文化艺术、生产商贸、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众多领域,由此牵涉宣传、文化、教育、建设、旅游等诸多部门。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部门进一步强化系统保护观念,扎实做好调查、记录、建档、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多措并举,积极促进非遗合理利用,通过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生产生活。

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非遗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创新不足、传承人队伍后继乏力等问题。因此,做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发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是当前各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着力点之一。目前,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包括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其产品和服务出口;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等等。

笔者不久前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赴广东、云南等地看到,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的踊跃参与,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例如,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不仅开办青少年培训班、做文创产品,而且担任电影《醒狮少年》的指导,将醒狮带到国外;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的县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月畅和董志明父子俩,将黑陶从大瓮大缸的实用大件转向研发瓦猫、烤茶罐、烟灰缸等小件工艺品,走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研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不少地方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有的地方积极引入法律援助力量,为一些非遗传承人的依法维权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他们更有信心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此外,企业也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加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非遗技艺或元素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创产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乡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更多群众在非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得到实惠。

可以说,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走入百姓日常,不但“活”了起来,而且不少传统技艺还重焕生机“潮”了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对建立民众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非遗保护的过程是全民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的过程,保护和传承非遗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为此,一方面,政府应协调文旅、教育、财政、工信等职能部门,同步出台相关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抓实具体落地配套举措,通过鼓励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主体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更好地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教”作用,打破传统家传模式,探索师承制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推动非遗保护薪火相传,并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推动非遗教育普及,还要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做好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工作。此外,要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非遗传承青年队伍培养,扩大非遗品牌效应,实现动态保护、活态传承,让闪亮的“非遗种子”飘向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系本报政文新闻部记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