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民为邦本

2024-07-03 09:47:46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姬黎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的警世恒言,也是被中国几千年历史一再证明了的一条社会发展规律,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夏朝第三代君主太康身居帝位,却尸位素餐,一味贪图玩乐,黎民百姓怨声载道。一次,太康外出打猎到洛水之南,一百多天都不回都城。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借机煽动百姓发动政变,把太康阻止在黄河岸边,不让他回国。太康有五个弟弟,都抱怨太康因失德而失去王位,他们遵循先祖大禹的训诫各作了一首歌表示谴责和警示,故称“五子之歌”。其中第一首歌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首歌的大意是:皇祖说,民众只可以亲近,不可以轻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我观看天下,愚夫愚妇都能战胜我。一个人总不免三差四错,招怨的事不一定都显处,岂能只在乎已经显露的?在未显露时就应当防范。我治理亿万民众,危惧的心情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匹骏马。作为民众的君主,怎么可以对民众不敬重呢?

这就是“民惟邦本”一词最早的出处。“民惟邦本”作为政治思想,经过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主张而形成和发展,后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等仁政主张、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和“民水君舟”论而成熟和定型,秦汉之后,又为后世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就其内涵来说,可从三个视角来理解。

第一,天与民。武王伐纣后,偏居一隅的小邦周取代宗主国殷商的统治,让人们看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后来,荀子提出“人定胜天”论,东汉王符提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样,天人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民意体现着天意,民意是天命之依据,民的地位上升为第一位,神的地位下降到第二位。

第二,君与民。《尚书》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也就是说,君与师是天为了安民、佑民的需要而设置的。据《战国策》记载,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国的赵威后,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是问候齐王健康。使者就不高兴了,认为这是所问失序。赵威后反驳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养育百姓呢?假如没有百姓,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唐太宗作为清醒的政治家,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君主与人民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第三,国与民。西周新的天命观认为,只有安民保民,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一味祭天而罔顾百姓,国家就会衰亡。孟子讲:“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贾谊在总结秦亡的历史后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一般来说,人民、土地和政权组织等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民惟邦本”思想的核心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把赢得民心作为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根本。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