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最近,互助式、听劝式旅游在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风靡,不仅旅游有听劝版,穿搭也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10月23日《扬子晚报》)
“听人劝,吃饱饭”,耳熟能详的俗语背后,体现着公众对于“过来人”意见的信赖。打开社交媒体,以“听劝”开头的互动发帖不胜枚举。“这个旅游攻略还能改进吗?我听劝!”“听劝,这两个工作选哪个?”“听劝,南京一日行如何安排行程?”“帮选,20万以内的车求推荐”……从外出游玩的计划制定,到买车、就业等“人生大事”寻求参考,尽管网友求助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这些“听劝”的态度倒是如出一辙。
为什么这些人热衷于在网络平台求建议?一方面,互联网的在线互动,让部分群体养成了“不耻下问”的上网习惯。早年间,贴吧等论坛上发帖问询引发的“盖楼”探讨,就已让网络空间的互助功能初步显现。如今,社交平台的移动便捷,让趣缘关系的形成更加快速。术业有专攻。以旅游为例,一个“听劝帖”就如同一张江湖召集令,在后台算法的精密计算下,准确投放到对旅行话题感兴趣的用户界面。于是前有“探路者”送上攻略“支招”,后有本地人亲自下场答疑。根据这些“答客”提供的内容,提问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平台的广告投放,还能通过“答客”的描述,摘掉景区推广的“美颜滤镜”,收获更多真实。也难怪有人将“听劝式旅游帖”视为整顿旅游行业的武林秘籍。
另一方面,旁观者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的网友确有“两把刷子”。社交平台的开放性讨论,让“一人提问,千万解答”成为现实。“如何让自己变帅”“如何吸引心仪的男生”“如何更好与父母沟通”……不少互联网军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脉定方,为网友生活中的“疑难杂症”解惑。此外,不少品牌方也通过“听劝”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举个例子,某热门电视剧中一段剧情剪辑,曾引发观众的不满,希望剧方能够对素材进行调整。随后,剧方将相关素材上传至网盘公开,邀请观众参与剪辑活动。如此“听劝”的剧方,不仅让观众诉求得到回应,也再次宣传了剧作,从而赢得口碑。类似通过在线互动实现营销双赢的品牌,并不在少数。可以说,“听劝”成了不少品牌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定位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互联网实名制的进一步发展,为“听劝”提供了信任基础。长期以来,受网络匿名的影响,在线交流的不确定性,让不少人对网友的建议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如今,社交平台的后台实名,大数据审核筛查,都让“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相信随着更多人打开心门,在网络上“求劝”“听劝”,将进一步促进网络空间向善发展。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