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驰
近日,云南昭通一班主任老师看到窗外七彩祥云氤氲成景,立刻暂停了晚读课,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观云。美丽的霞光与少年少女眼中的光相映成趣,“停课看云”的报道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无独有偶,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旧中国见证着类似的故事。茅屋铁皮顶,盛夏雨如注,伏案苦读人,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条件下仍砺学报国。雨声盖过了授课声,时任经济系教授陈岱孙用粉笔刷刷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并笑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从“静坐听雨”到“停课看云”,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教育是围绕人的工作,是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不囿于一书一室内;教育是体验式活动,是一个向善向美的过程,毋困于一分一题间。因一阵风雨,失了安稳的课桌,家事国事却系在心头;奔赴一场云霞,误了一次晚读,但获得了美的体验。无论在哪个年代,这样一种心灵的触碰和感悟,都是最难得最宝贵的。
向前追溯。庄子云:“比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这是在强调后天教化不应泯灭人的天性。孟子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从道家之无为到儒家之有为,教育在智力训练外更被赋予了道德使命。王阳明则提倡实践教育,“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放在今天依然有着参考意义。
总而言之,重视课本知识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正是育人的学问。捕捉稍纵即逝的祥云霞光,学生可体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美丽遗憾;若是再有几只鸟儿飞过,亦能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豁达胸襟。或许老师也是无心之举,但这样生动的语文课值得期待。从网友的点赞评论中,亦可窥见社会舆论对素质教育的向往和对人文情怀的推崇。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今日之教育应回归本心,不能因考分而忽略对品性见识的培养,若是仅用知识点将学生束缚在案头,难免被时间磨掉了热情;“停课看云”,鼓励学生的美好志趣,方能“衷心喜悦,进自不能已”。被盛赞的李老师谈道:“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情。”教育也是一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和美好,本身就是教育的成功。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