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王彬 汪榆兵
“输油管线警示标识遭到损坏该如何有效制止?”“如何做好居民区铁路军事专用线维护管理工作?”近日,空军某场站会议室,场站领导与驻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召开军地联席会议,探讨军事设施保护问题。
由于该场站分布点多、面广,军事设施保护管理难度较大,曾出现运营货车挂断军用光缆、村民利用输油管线线路标识(桩/柱)搭建鸡棚和圈牛等情况。
“军事设施保护法规定,设有军事设施的地方,有关军事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军地军事设施保护协调机制,相互配合,监督、检查军事设施的保护工作,协调解决军事设施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会上,双方围绕营房设施、机场净空、高压线路等军事设施协同保护问题达成共识。
场站在充分调研、听取多方意见后,主动与驻地政府对接,组建军事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军事设施保护法细化制定相关规定;联合驻地公安、国土、住建等部门,对军用土地(设施)确权定界,签订军产权属认定书,明确各自职责,理顺军地协作、共同保护军事设施的工作脉络,确保军事设施权益得到维护。同时,场站机关人员深入周边村庄,开展社情调研和军事设施保护法宣传普及教育,并签订《军民联防协议》,建立起常态化群联群防机制。
据统计,自军事设施常态化群联群防机制建立以来,该场站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完善军事设施档案库,同驻地政府协作消除违法侵占、破坏、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行为13起,有效提升部队依法维权能力,形成军地联合、齐管共治新局面。
编辑:韩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