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6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见面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报告了一个最新消息:“在发布会之前,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取得逃逸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载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是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典范,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中华民族的千年登月梦想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同时也彰显了中国能够将宏大的战略构想转化成现实工程奇迹的强大综合实力。
李英良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坚持举国体制优势、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既强调“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又注重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共谋发展、共保成功的强大合力。
有着28年工作经历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测控系统专家孙威,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的发展与建设。
他说,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壮举的时候,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只有15%左右,也就是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的90分钟里,只有15%的时间约13分钟能够与地面通信。今天,测控通信信号几乎覆盖全程,通过空间站内设计安装的无线通信设备,我们可以保证航天员与地面的科研人员、家人及朋友进行顺畅的音频、视频通信。
这些年,孙威追随几代系统总设计师的脚步,共同设计构建了服务神舟飞船返回着陆、覆盖陆海空天多层立体的载人航天搜救体系。
“我们用卫星实时搜索飞船的信标,用光学望远镜拍摄飞船返回的全过程,用直升机运送搜救队员第一时间抵达飞船落点,用医监医保车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重力再适应环境,保障了每一名航天员平安回家。”孙威说。
有很多人问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指令长费俊龙,在天上飞害不害怕?费俊龙说:“在这里,我要向全国人民说,我们没有害怕。一方面,我们在上面日程安排得非常紧,没有时间去害怕。另一方面,我们有那么好的设计团队,我们乘坐的是那么好的火箭、那么好的飞船、那么好的空间站,我们没有必要去害怕。”
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五号两次飞行,到最后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费俊龙充分理解了“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分量。他说,要想弯道超车,必先自立自强。我们航天人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但更是一群脚踏实地的人,说到做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
铸就通往星辰钢铁天梯
载人航天事业孕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代代航天人就是用这种精神,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在李英良看来,载人航天精神是面对一道道技术难关迎难而上、顽强攻关的那股劲儿;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一代代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质;是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勇于走进大漠,战天斗地的那股精气神儿。
2022年夏天,孙威作为科研调度参加了神舟飞船返回舱海上漂浮和航天员耐受生存试验。试验初期,两组备份人员进入漂浮在海面的神舟返回舱后,不到十几分钟就出现眩晕、呕吐和心率过速等症状,试验被迫终止。关键时刻,着陆场系统一名医监医保医生主动请缨,作为第三组备试人员带领两名年轻同志再次进入返回舱。
“舱门关闭后,返回舱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甚至翻滚,好在有试验指挥和医疗团队的精心指导。他们三个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开展试验一直到后半夜,用专业精神和顽强毅力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充分验证了神舟飞船具备海面24小时的生命维持能力。”回忆当时的情景,孙威娓娓道来。
“我想说,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密码。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用生命去丈量安全的胆气和坚守。航天战线的每一个岗位都有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千上万颗螺丝钉拧在一起,铸就了通往星辰的钢铁天梯。”孙威说。
走出高水平自立自强之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至今仍记得,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经常教导他的话:“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在我们每个设计师的手中,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你敢不敢乘坐自己设计的飞船上天?”
这些话彰显了老一代航天人一丝不苟、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
“我有责任继承和弘扬老一代航天人身上的宝贵精神,带领青年团队把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杨宏说,目前,中国空间站系统经过全系统努力拼搏,成功建成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见面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带来一个核心舱科学实验柜的模型——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这是最早上天的科学实验柜之一。张璐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地面上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搬到太空里去,放进不到两立方米的实验柜内,支持科学家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应用研究。
自2014年进入空间应用系统工作以来,张璐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整个空间科学和应用从“跟跑到领跑”的全过程。
“我们从零开始,靠全自主方式,从整个科学需求的论证到实验柜的架构设计,完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柜。大家知道的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两相系统等多个实验柜均是国际首创。”张璐说,如今,利用这些科学实验柜,果蝇、斑马鱼、水稻,还有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正不断取得国际上的突破进展,很多很好的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这正是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航天实践。
本报北京6月17日讯
编辑:韩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