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来自“天宫”的述职报告请查收

2024-12-30 11:30:02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彰显我国在航天领域卓越的探索能力与雄厚的科技实力,更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征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昂首迈入全新的发展纪元,具有极为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空间站自在轨建造以来,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共实施项目68项,主要围绕空间基础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及转化应用、空间生命生态、空间生命起源与交叉、空间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传统医学与健康检测新技术、空间飞行人因、空间脑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包括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实现国际上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纪录;为干预骨流失、对抗肌萎缩及防治代谢性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案;自主研发的便携式骨丢失对抗仪、穿戴式穴位刺激装置已在飞行任务中开展应用,肌肉结构功能、营养代谢等客观无创评估方法已为航天员健康保驾护航;在国际上获得一系列航天员生理机能和作业能力变化的原创性发现;首次将人工血管芯片送入太空,完成了对抗血管损伤的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构建航天飞行航天员行为能力研究与维护调节的新范式;突破在轨脑功能实时评估和快速有效在轨调节技术;实现了双光子首次在轨应用研究。

视频为拟南芥、水稻实验画面。

在微重力物理领域共实施项目69项,围绕微重力材料制备机理、重要应用新材料制备技术、空间应用材料使役行为等方面开展研究,在金属及难熔合金凝固机理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科学发现;在空间制备出性能更优的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铟砷锑、层状柔性半导体晶体硒化铟、大尺寸拓扑超导单晶、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等;抗空间辐射高性能镁合金、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等已初步尝试空间应用。围绕微重力流体动力学、多相流和相变传热、复杂流体与软物质等方面开展研究;国际上首次获得宽域重力条件下池沸腾稳态传热数据并发现传热性能的反常重力标度行为;成功建立微重力环境下贮箱气泡理论模型。围绕近可燃极限和基础燃烧方面开展研究,国际上首次揭示低流量部分预混火焰的升举及吹熄特性,发现微重力部分预混火焰熄灭过程中的双钩状结构,为未来极端燃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聚焦空间冷原子物理及应用研究,实现了全光阱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pK;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为发展我国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视频为燃烧柜点火实验画面。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共实施项目44项,主要围绕共性基础新技术、在轨制造和建造技术、空间信息与精密测量新技术、新型能源与推进技术及环控和生保系统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元器件与部组件空间应用可靠性等方面验证一批新工艺和新组件,突破掌握长寿命抗辐照光纤及气密封穿舱技术、基于微纳结构的薄膜衍射光学成像技术等,在新型元器件材料与工艺、空间热管理、通信导航与控制、新型空间能量转换、食物再生、长期空间环境微生物腐蚀防护等技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首次揭示了液态金属管内对流的层流-湍流转捩特性,填补了过渡区对流换热数据的空白;实现了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首次在轨验证应用;建立国际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腐蚀试验装置,获得了我国首批在轨环境下航天器材料微生物腐蚀试验数据;首次利用靶向加热技术实现了空间液态微藻由“生”变“熟”。相关技术成果已推广转化至航天技术领域和民用行业。

编辑:韩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