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治理“网络烂梗”,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用语环境

2025-01-17 10:58:0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标准+

□ 孟凡怡 

互联网时代,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了各种制造笑点、伏笔的灵活手段,又被称为“梗”。一些“梗”令人意想不到、趣味丛生,是群众通过语言表达制造诙谐、轻松氛围的娱乐化方式。有些“梗”却歪曲过度,附带低俗、恶意等负面价值且被用于攻击、讽刺等意图,突破了灵活表达的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成为了“网络烂梗”。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能更加便利地利用电子设备接触互联网平台,由此也“掌握”了许多网络热“梗”。但因为未成年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对于“梗”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进而出现跟风使用,甚至不分语境地任用烂“梗”的情况。据《法治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不少粗制滥造的黑话烂梗甚至已经出现在了未成年人的课堂上、试卷里,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规范使用中文、汉字。

“网络烂梗”对未成年群体有极大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烂梗”因其新颖性与流行性而对未成年人有极大吸引力,尤其受团体认同等青少年心理影响,很容易突破互联网媒介,在校园中被跟风滥用。但“网络烂梗”本身所带有的负面含义与用法,容易误导未成年人的用语习惯,恶化青少年讽刺、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网络烂梗”多产生于娱乐综艺、网络营销号等,其本身所指代的内容对未成年群体有关注力偏移的影响,如关注娱乐选秀、游戏舆论等。

治理“网络烂梗”,尤其控制其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已成为教育部门、相关平台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颁布了《中华通韵》《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规范。上述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范等,为群众正确使用中文、汉字提供了指引。

治理“网络烂梗”,首先需要厘清“梗”的来源并对“烂梗”加以界定。

“梗”原指“有刺的草木;草本植物的枝茎;阻塞”等,因发音近似“哏”而被讹传使用。“哏”意为“滑稽、可笑”,讹传后多以“梗”指代笑点、伏笔。

“梗”往往通过押韵、谐音字、变形字、字面意义拆解、特殊语境套用等方式实现诙谐效果,类似于双关、押韵等修辞手法的娱乐化、日常化使用,是年轻一代趣味交流的工具。单就“梗”本身而言,其只是趣味化表达的一种手段、工具。有时“梗”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形成了具有公众认可度的新词,或称为“热梗”,其实体现了汉语的生命力与活力。然而,“梗”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有时被用于实现攻击、讽刺等意图时就附带了低俗、恶意等负面价值,导致某些“梗”成为恶趣味的典型。

可以采用“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判定“网络烂梗”。在形式上,“网络烂梗”具有明显错用、歪曲字形、字音或中英夹杂等特征。在内容上,则具有含义低俗、消极,主要用于攻击、讽刺等意图的特征。结合形式与内容,此前一度爆火的“我嘞个giao”“鸡你太美”等“梗”都属于典型的“网络烂梗”。经中央“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治理,当前很多互联网平台的许多流传“网络烂梗”都已作词条屏蔽等处理,网络用语环境更加规范。

“梗”等话语表达是语言灵活应用的体现,有时也蕴含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待网络“梗”等新式语言表达应有基本的宽容,一些趣味的“梗”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可以带来广泛的正向价值引导。但对带有负面价值、消极影响的“烂梗”,必须要加强判断与筛选,尤其注意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由法治发挥指引功能,由平台肩负社会责任,从各个方面净化网络环境。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