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姜筱洁背包里的避孕药不小心掉落,被同学看到后传了出去,在学校食堂被同学当面辱骂,随后两人发生争执。那么,未成年人被恶意传谣辱骂,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造谣、辱骂行为,其实是学生欺凌的一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都属于学生欺凌。
相比肢体上的欺凌,这种恶意造谣辱骂具有隐蔽性、分散性、传播性,即使时间过去很久,谣言往往仍然在私下或公开传播,相信谣言、不明真相的同学甚至会长期传谣,谣言难以彻底消除。所以,如果未成年人在校园遭遇了恶意传谣辱骂,首先要认识到,遭受欺凌并不是自己的错,千万不能因为怕事情闹大,担心更多人知道谣言,就默默忍受。只有坚决予以还击,让造谣者公开澄清事实、接受应有的惩处,才能彻底结束恶意造谣辱骂的欺凌行为。
接下来,作为未成年人,要及时寻求学校和家长的帮助。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提供的线索,依照民法典的规定,与学校及对方家长进行协商解决,例如造谣者散布谣言侵犯了孩子的名誉权,那么家长可以要求对方停止散播谣言、公开向孩子赔礼道歉,为孩子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发生在校园里的造谣辱骂行为,还常常伴随着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扩散,例如在“QQ群”“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捏造事实诽谤、散布谣言、恶意传播个人隐私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未成年人同样要及时寻求学校和家长的帮助,责令对方停止网络传播。对方如果仍不停止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规定,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斩断流言蜚语传播的网络链条。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