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诗人王勃登楼写下传世骈文《滕王阁序》,感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全,贤主、嘉宾欢聚一堂。如今,实施“三还”及北扩工程后的滕王阁从封闭景点焕新升级为开放的城市会客厅,依旧是江西名片、文旅“顶流”。
近日,中宣部组织开展“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从南昌出发兵分两路,深入多个地市,领略赣鄱大地上的文旅焕新,探索这里城乡共荣、文旅俱美、主客共享的发展密码。
城市更新针脚细密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沉寂的老街巷变身打卡地、臭水沟成了文化长廊、老里弄“长”出文创店……不断涌现的新空间孕育出城市文旅发展活力。江西多地将文化旅游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以“绣花功夫”丰富城市文旅供给,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从“围起来”到“火出圈”。在南昌,北扩后的滕王阁约九成区域免费向游客开放,同时与周边大士院街区打通,和万寿宫商圈紧密联动,彻底打破了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物理隔阂,真正“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这不是简单的拆墙拓地,而是城市功能的焕新升级。”南昌市滕王阁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毛琦说,“景区学会算‘大账’、算‘民生账’,才能让市民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感,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约九成区域免费开放后的滕王阁景区,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实现了双增长。
在吉安市中心城区,全长17.5公里的后河宛如一条“金腰带”,串起30余座石桥和五大商圈。
“后河沿岸曾经工厂林立,污水横流、河道淤塞,一度沦为蚊蝇滋生的臭水沟。”江西吉青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漆峰告诉记者,经过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和文旅规划建设,后河成了赏花、戏水、品文化的好去处。后河·梦回庐陵景区自2022年7月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综合营收达1.3亿元。
焕发活力的还有古老村落。潭头村、钓源村、竹桥村、湖陂村……一个个“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村”,依靠美丽风景发展起美丽经济。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句顺口溜曾是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真实写照。“现在可不一样啦!”村民孙观发逢人就说,“我们村走出了农旅融合特色路。2019年我在二楼办起了民宿,一个月能挣5000多块钱,加上小超市的收入,年收入实现了翻番。”
而在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系统性修缮文隆公祠、苍岚山房、余氏大屋等古建筑,发展文化创意、特色民宿等产业……无人问津的落后村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游得好。
传统文化开枝散叶 旅游产业强筋壮骨
一支笔贯通文旅、一场戏圈粉中外、一条街药香阵阵……一路走来,记者看到文旅融合撬动了江西城乡产业焕新升级,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一支毛笔承接厚重文脉,书写了产业发展大文章。文港镇党委委员孔建春说:“从推动毛笔制作工艺传承创新,到打造‘晏殊故里·进贤文笔’区域品牌,再到依托毛笔文化开发旅游线路……进贤正多维度构建毛笔产业生态圈,让文港毛笔穿越千年时光后依然朝气蓬勃。”
夏夜的宜春市樟树市三皇里旅游休闲街区药香不绝,游客颇盛。“街区以樟树药业遗迹三皇宫为核心,设有中医药文化体验区、药膳美食区、非遗民俗互动区等区域,打造了中医药主题夜游、夜演、夜宴、夜购体验场景。上半年,街区接待游客198.3万人次。”在新湾控股(深圳)集团三皇里项目负责人彭亮看来,中医药文化就是街区的精气神。
另一边,赣州市会昌县戏剧小镇里,戏剧文化在此“安营扎寨”,并成为滋养传统戏剧的沃土。会昌县文化馆馆长黄振荣介绍,小镇建成3个演出剧场以及文创旅拍、艺术创作、非遗展示等功能场馆,形成了“戏剧+”产业集群。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坐落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见证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里该如何整体保护、活化传承?
“砌墙砖块是回收的老窑砖、青麻石路还原了古老的独轮车辙……‘修旧如旧’体现了对陶瓷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景德镇陶阳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梦华介绍,“街区入驻店铺202户,涵盖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等多元业态。上半年,街区开展陶阳庙会、开窑节等各类活动超300场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陶阳里实现了向文旅消费集聚区的转型。
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招才引智活力迸发
“游客越来越多了”“乡亲们都回来啦”“村里的年轻面孔更多了”……逛街区、进乡村,采访路上,记者频频听到受访者们热切的话语,这是城乡发展内生动力增强、文旅融合生机勃勃的生动注脚。
“从前大家一心想着往外走,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外出谋生的乡亲们有了返乡的念头。”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村民、讲解员彭月红口中的新变化,是钓源村开展古村修缮开发、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发展之路的成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有了新生活;培育农文旅业态、开展节庆活动,古村有了客流量;推出“蝴蝶返乡”计划,招引乡村创客,古村种下梦想。
矿坑变身“悬崖咖啡馆”,裸露岩壁上演夜间灯光秀……在上饶市广信区,曾经沉寂的望仙乡如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景观再造,让生态伤疤成了网红打卡地。现在,望仙谷景区每年游客达百万人次,我们村60%的村民在开民宿、做餐饮。”望仙乡望仙村党支部书记徐思林告诉记者,“从‘卖石头’到‘卖生活’,景区为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
靠着发展观鸟经济,南昌市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迎来了一批批“新村民”。“福气小站”咖啡馆主理人彭白玲辞去城里的工作,来到湖陂村开启村居生活。“在村里看看鸟、喝喝咖啡,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设计、文创开发业务,与湖陂村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在景德镇,人口呈净流入态势,不足90万的城区人口中有6万是“景漂”,其中不少还是“洋景漂”。韩国留学生朴艾伦刚刚从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毕业,决定留在这里从事陶瓷设计。他说:“景德镇的陶瓷创作环境是世界顶级的,这里有非遗大师,有充满想象力的年轻设计者,艺术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从漂泊到扎根、从搬离到回归,采访活动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江西各地文化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本地居民居有所乐、外地游客心向往之,更引来了人才、召回了“头雁”。江西正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5年7月21日《中国旅游报》记者 郭子腾 周晨)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