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加快培育数字人才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21 15:26:09 来源:《宁夏日报》 -标准+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也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人才建设,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数字人才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运用,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以直播电商为例,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这背后离不开广大数字人才的推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健全评聘激励机制。”为推动数字乡村人才建设,领航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唯有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汇聚天下英才。各级党委要把乡村数字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例如,通过建立省级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各地党委要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在具体实践中,还可建立“人才工作”清单制度,将人才工作任务分解到季度、细化到月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培养数字人才要精准对接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要聚焦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数字治理等重点领域,分类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例如,开展“互联网+农业”人才专项培训,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高素质农民人才的培养,还需建立“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培训体系,既要有理论课程,更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农民真正掌握数字技术。例如,通过“互联网+”培训模式,培养一大批“新农人”,引导其运用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新业态,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至全国,形成“农产品上网、农创客下乡”的良好局面。

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形成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人才培养格局。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配置各类资源;职业院校要发挥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体作用。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深入开展数字乡村升级行动,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数字化人才。在具体实践中,还可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机制,由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乡村数字化人才。这种模式既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又可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例如,四川农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启动“一村一名博士”计划和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育专项,通过“人才小院”模式开展柑橘、稻粱、畜牧等产业技术指导,并开设专题讲座和现场帮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基层数字技术人才缺口。

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可通过“人才回引”“候鸟式”“季节性”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同时,要用好用活本土人才,为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通过建设“返乡创业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带动当地数字经济发展。例如,福建省莆田市就通过“人才回引”计划,吸引了一批在外创业的本地人才返乡发展电商产业,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大幅提升。农村电商人才方面,可参考贵州省举办“村超”的经验,通过实施“村村有网红”计划,培养一批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人才。例如,在湖北宜昌,当地政府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网红达人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农产品网络销售品牌。建设数字化人才队伍,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可通过培训提升本土人才能力。例如,实施“乡村振兴数字英才计划”,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训+创业扶持”的三位一体模式,培养高质量数字乡村人才。

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例如,设立“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对贡献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探索建立“乡村人才创业基金”,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河南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贴息贷款”的双重金融杠杆,构建了覆盖农村电商创业全周期的支撑体系,不仅解决了返乡人才的资金难题,更有力支持了农村电商发展,推动了农产品供应链升级、品牌建设和就业扩容。乡村治理数字化人才方面,地方可选拔优秀青年村干部到大数据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培养一支既懂传统治理又熟悉现代技术的干部队伍。例如,浙江省余杭区通过选派优秀村干部到区政府数字化改革专班跟岗学习,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人才振兴机制的建立,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例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安居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我们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乡村数字人才振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7月20日《宁夏日报》曹剑华 王仲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