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破解权小事多、责重能弱问题

四川梓潼:让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放手干

2025-07-21 15:26: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标准+

清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翠云小区,几位老人漫步花园,笑声朗朗。曾经垃圾遍地、车辆乱停的老旧院落,如今绿树成荫、车位井然。“物业负责了,环境变美了,住得舒心了!”居民纷纷感慨。这一幕,源于梓潼县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生动实践。

近些年来,梓潼县直面基层“权小事多、责重能弱”的问题,以“轻车、壮马、提能”为突破口,通过清单定责减负担、多元赋能强基础、联动共治提效能,推动基层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扎根一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三张清单划清权责

“以前桌上的报表堆成山,手机里的工作群有20多个,一天下来光回复消息、填表格就占了大半时间。”文昌镇崇文社区书记王如惠道出了基层曾经的窘境。针对基层“事务繁杂、责任模糊”的痛点,梓潼县以清单化管理为抓手,为基层“瘦身松绑”。

划清权责边界,制定镇(乡)行政权力清单,明确中心镇312项、特色乡镇310项行政权力。划定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协助事项、负面事项三张权责清单,从制度上厘清责任区。

开展基层事务“大清理”,明确20项证明不由村(社区)出具,村委会整合职能重叠的微信群84个,摘除无效牌匾201块,规范标牌162块,统一设置“五吊牌一立牌”,彻底告别“牌子满墙、实事难办”的乱象。

规范督查考核,推行乡镇职责准入制度,建立督导检查“年度计划+审批报备”机制,明确县级部门不得随意将工作任务转移给乡镇,不得以“责任状”“考核验收”等形式层层加码。去年以来,全县基层督查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0%,并辅以“回头看”机制确保减负长效。

下沉力量充实网格

“村里人手有限,以前既要管党建又要抓产业,既要抓环境卫生还要抓安全生产,遇到矛盾纠纷更是分身乏术。”自强镇金光村书记杨顺国说。如今,随着驻村第一书记、网格员、志愿者的加入,建起“党支部+网格员+志愿者”的联动体系,村级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政策宣传等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梓潼县通过人员充实、力量下沉、资源汇聚,为基层注入动能,让“小马”变“骏马”。

建强骨干队伍,开展借调人员专项清理,严禁以帮助工作、跟班学习等名义变相借调基层人员,让乡镇干部“归位主业”。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乡镇增设16个副科级事业单位,批准使用空缺编制134名,根本上扭转“人少事多”局面。

推动力量下沉,县委书记带头,29名县级领导联系帮扶弱村,48个县级部门党组织与弱村开展党建联建,89名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形成“干部下沉、资源下放、服务下移”的格局。机关党员“双报到”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去年以来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低保办理等民生问题2089个。

引进阳光、知行、民乐等5个专业社会组织,培育本土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62个,孵化志愿服务队350支。开展“志愿潼城”行动,创新“党建+志愿、社工+志愿、行业+志愿”三种模式,开展“古柏卫士在行动”等主题活动120余场次,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6万余小时、惠及10万余人。

协同联动办事提效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得靠众人拾柴。梓潼县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激发自治,推动治理力量“握指成拳”。“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县城两三趟,现在乡里就能办,10分钟就拿到证。”在宝石乡便民服务中心,刚办完业务的商户张师傅连连点赞。

梓潼县推行“党建+物业”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小区党支部和红色物业公司,创新“一评两议三公开”制度,推动居民从自发参与转向有序治理,物业投诉率下降40%。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秸秆禁烧等纳入计分项,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群众参与率从60%提升至98%,治理矛盾减少80%。

推进“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16个乡镇、181个村(社区)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269个,261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62项帮办代办事项进驻村(社区)。将“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系统进行整合,建成多功能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全面推行“掌上办”“零材料办”等便捷办理方式,传统审批事项平均提速92%。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反哺公益服务,形成“创收—服务—治理”良性循环,全县共16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上10万元。推行“多格合一”,配齐社区工作者180名、专职网格员249名,网格员联动党员、社工、楼栋长、志愿者织密服务网,去年以来办理民生实事500余件。(李小丁)

先锋论坛

以长效机制助力减负增效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有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以制度机制持续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让基层“车载”更轻,干事创业“马力”更足。四川省梓潼县从厘清权责、下沉资源、协同发力入手,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了实践样本。

基层人手短缺、队伍不稳,一定程度在于资源配置的失衡和力量整合的不足。破解基层“人少事多”问题不但需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以“减上补下”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优先保障基层用人需求,也需严控上级部门借调行为,建立借调数量管控、审批备案、动态监管等制度约束,堵住基层人才“倒流”漏洞。更需拓宽用人渠道,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大学生到村任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多元补充机制,形成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人才支撑体系,凝聚起基层治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合力。

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协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打破一刀切窠臼,实施精准化差异考核,以实绩实效为导向,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将基层干部从迎检备考中解脱出来。制定科学的事项目录,明确基层组织的权责范围,让基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杜绝“甩锅式”问责和“摊派式”加码。建立全周期评估机制,嵌入式监督减负成效,通过量化指标、动态跟踪及闭环管理,防止减负工作沦为“一阵风”。

基层治理中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往往导致治理效能低下、群众诉求难解决。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治理体系,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健全“一核多元”领导机制,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打破条块分割壁垒,确保跨部门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构建“权责清单化、审批集成化、执法协同化、指挥智慧化”的治理模式,以制度重构、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提升。完善“一体联动”响应机制,通过专业力量下沉、“吹哨报到”、社会参与等方式,形成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闭环管理链条,实现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卢璐)

(2025年7月2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