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这就是满族特色的泥火盆,过去冬天就靠它取暖……”7月的一天,在吉林省辉南县西夹荒生态旅游度假区内,一群来自长春的小学生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参观存放在传统木屋里的民俗老物件。近年来,独具特色的乡村研学游,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个暑期,吉林乡村研学市场十分火爆。
越有体验感越受欢迎
在众多的研学课程中,民俗文化体验课是学生们最感兴趣、最乐于参与的。在西夹荒生态旅游度假区木工坊里,长春市五年级学生张明轩正在学习制作小木马。木屑纷飞中,他专注的眼神透露出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浓厚兴趣。“以前只在课本上看过这些,现在自己动手做,感觉特别有意思。”张明轩说。
除了手工艺体验外,西夹荒生态旅游度假区还开发了满族说部、东北二人转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体验课程。“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接触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可感。仅6月份,我们就接待了3个研学团队。”西夹荒生态旅游度假区运营部经理郭泽介绍,为了保障研学质量,度假区配备了20余名研学导师,他们擅长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习。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奶头山村,朝鲜族打糕制作体验区热闹非凡。学生们手持木槌,有节奏地捶打蒸熟的糯米。“以前只在超市里买过打糕,从来不知道制作过程这么有趣。”来自长春的小学生李阳兴奋地说。
奶头山村景区负责人杨丽娜介绍:“我们围绕朝鲜族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林下参文化,设计了一系列研学课程。就拿打糕制作来说,孩子们不仅能亲手制作,还能了解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渊源。”
在敦化市红石乡中成朝鲜族生态村,研学团的孩子同样可以参与传统美食手工制作,品尝地道的朝鲜族美食,感受朝鲜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中成村将农耕文化、渤海文化、牡丹江流域文化与朝鲜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结合特色旅拍项目,吸引了不少研学团队。
农事实践成为必选项
盛夏时节,吉林多地乡村推出了特色田园课程,成为多数孩子的研学必选项。
在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坤圣园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77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内,“南果北种”技术让20多种南方水果在此扎根。刚走进温室,来自吉林市的小学生高昕雨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原来火龙果不是长在树上,而是攀援在架子上,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她一边说,一边踮脚采下成熟的果实,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了解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揭开了“四季有果”的奥秘。
学生家长张女士说:“孩子了解了水果的生长过程,和我分享了很多农业知识。以前孩子忙于学习,对农业知识了解得很少,这次研学旅行他的收获很大。”
在研学课堂上了解香瓜吊蔓种植的智慧农法,在棚膜果蔬大棚采摘,在冬瓜架下烧烤、露营……上周末,长春市九台区土门岭街道马鞍山村格外热闹,好几个研学团队赶来体验农耕主题研学课程。
“我们村能同时容纳500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介绍,村里与企业合作,打造了棚膜果蔬农事研学基地、农特产品加工研学基地,开设了非遗玉米草编等研学课程。
在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研学基地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争先恐后体验古法制作豆浆和豆腐的过程。吉林陈家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霍禹石介绍,研学基地的特色田园课程,涵盖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户外运动拓展、自然科学教育等十大主题,希望孩子能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
“今年,我们还增设了中国结编织、定胜糕制作等课程,课程总数超过了100门。”霍禹石介绍,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他们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研学师资团队,并总结出层次递进的课程开发主线。
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小城子村的龙嘉小菜园,是一家以现代化农业技术教学实践为特色的研学基地。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乡村田园农事作业的乐趣,基地修建了11座标准化大棚,自动化温控、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辨识各类农作物,体验果蔬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用锄头在田里翻土、播种,原来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端上餐桌,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粮食。”王一然同学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近几年,龙嘉小菜园建成了5.4万平方米的棚膜果蔬园区,种植“尚乔甜”甜香瓜、扒皮西瓜、香芋南瓜、高粱乌米、五彩甜糯玉米等20余种特色作物,推出“亲子研学+菜地认领”模式,形成了吃农家菜、干农家活、体验农家乐的特色产业。
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底蕴,吉林一些乡村致力于打造“田间变课堂、农房变教室、农民变导师”的生动实践场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农文旅融合新样本。
(2025年7月17日《中国旅游报》杨浩 记者 刘玉萍)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