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发展理念的升级转变,标志着新时期乡村发展内涵和乡村建设目标的深化和拓展,体现着党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发展经验、乡村实践经验、乡村建设内涵的全面总结,同时也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乡村工作、乡村发展建设的高度重视。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更注重内在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注重外表视觉形象的同时,真正以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乡土特征、地域文化资源、非遗资源为乡村发展融入文化精髓,从而实现对原有空间形态的现代化改造,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应是当前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广阔乡村为传承发展土壤的地域性非遗资源作为农耕文明的宝贵产物,充分挖掘地域性非遗资源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活态运用潜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心理赋能,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乡村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承载着广大村民的美好记忆、精神依恋和情感羁绊,唤醒乡村居民对和美乡村建设的情感投入自觉和建设共有家园的责任感,是夯实和美乡村建设根基的重中之重。对此,需要从多条实践路径出发,注重心理赋能,切实发挥地域文化、历史记忆、民风民俗、非遗资源这些“村味”文化和共有空间记忆的激励凝聚、引领导向作用。
用活非遗资源,常态化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充分依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遗资源,抓住特定的民俗节日契机、传统节日契机等,组织开展非遗展演活动。比如,以元宵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剪纸表演、刺绣竞技、麻糍制作、舞龙舞狮、花灯表演、扭秧歌、春倌说春等特色文化活动,同时还可以地域性的民俗节日,如都江堰的放水节、苗族的踩山节、羌族的羌年、凉山的火把节、四川彭山的三月三朝山节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笙歌对唱、吟诗跳舞、摔跤斗牛、上山朝拜等民俗活动,增强广大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地域性非遗资源对乡村居民的素养培育和价值引领,为激发乡村居民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系统的心理动力支持。同时,可以依托自贡国际灯会、阆中春节博览会、绵竹年画艺术等,充分发挥地域性非遗资源的作用,逐步深化对乡村治理和和美乡村建设主体深层力量的系统培育。另外,注重搭建跨地区、跨文化、跨民族的多元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邀请周边省区市的非遗表演团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前来进行交流展示,通过不同地域的文化互动,进一步增强本土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推进非遗相关文化场馆的建设,不断加大非遗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切实发挥本土非遗资源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快建设一批村史馆、非遗体验中心、非遗数字展馆、地域性非遗展览馆等,注重依托宣传栏、乡村广播等载体强化文化宣传,同时开展非遗上墙、非遗入廊、非遗入巷等多种宣传活动,筑牢乡村文化的群众根基,推动非遗资源与和美乡村建设的互融互促。比如,四川自贡的刘山村依托百年传承草编技艺和特色柳棍表演这两项传统文化瑰宝,开展“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使非遗资源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将其转化为乡村居民指尖的草香、舞动的柳棍,让传统景区、园区、基地与草雕景观、柳棍表演等融为一体,让广大乡村居民在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自建的过程中,描绘出一幅生活富足、文化繁荣的新乡村发展图景。
教育赋能,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利用好、发展好、传承好非遗资源,是切实推动和美乡村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外在物质形态的重塑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在精神实质和精神空间的重铸。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打造和美乡村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同时也对推动和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推进地域性非遗资源进课堂、进学校,以“非遗+教育”的融合方式推动文化传承,可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其一,注重在乡村基础教育中融入地域性非遗资源。将地域性非遗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观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内容融入基层教学中,同时注重将文化元素、思政元素与和美乡村建设相融合,将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和案例素材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向新乡贤、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先进乡村建设者学习,从而在学生心中种下建设和美乡村、传承非遗技艺的“种子”。其二,注重在地方院校中融入地域性非遗资源和和美乡村建设相关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地域性非遗传承相关的选修课程、非遗传承专项培训等,邀请地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党员、老红军等进课堂,教授学生优秀的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或组织学生赴非遗体验馆、非遗展馆、非遗工坊等进行实地调研和沉浸式体验学习,将学校美育与非遗传承有机融合,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美丽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行动中,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其三,在乡村职业教育中融入地域性非遗资源。在面向广大乡村居民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地域性非遗资源融入教学体系,注重将传统民俗、乡土文学、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其中,全面提升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地域性非遗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实质、精神要义的理解与领悟,为乡村居民主动投身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奠定基础,并引导广大乡村居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非遗资源现代转化和现代表达,在建设和美乡村的行动中展现蓬勃生机。
产业赋能,地域性非遗资源铸魂和美乡村
加强以地域性非遗资源的活态利用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可构建以地域性非遗资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成非遗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双向奔赴”。因此,各地区要结合具体开发需求,适当开发利用非遗资源,从而推动旅游业、制造业等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
注重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尽显和美乡村人文之美。利用非遗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将乡村地区非遗资源较为集中的片区,打造成为非遗展馆、传承人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文旅小镇、文化园区、主题公园等,以资源集约和产业集群的方式,着力营造全要素非遗空间,探索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可消费的旅游模式,充分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承、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比如,四川凉山依托其丰富的非遗资源,不断打造新型文旅业态,让广大游客充分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为助力凉山经济发展转型、村景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凉山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为例,该村充分依托其彝族刺绣这一非遗技艺,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呷古彝寨景区、特色民宿等特色品牌,同时以“非遗展示”“非遗体验”“非遗节庆”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和文旅服务项目,实现对古村落和古村寨的现代化改造,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注重完善相关旅游配套措施,积极推进非遗与住宿业、餐饮业、制造业等的业态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宿、主题餐厅、非遗文创产品,还可开发以非遗元素、中药食材为核心的特色佳肴和地方菜系,让广大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地方非遗的文化熏陶。将文旅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彰显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同时赋予乡村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新的内涵,以“非遗+农业”的方式,实现非遗品牌与农业品牌的联动,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治理、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比如,为促进非遗与生态、农业等的融合,可将非遗体验、农业观光、创意产品、民风民俗、红色文化等与非遗加以绑定,构建业态丰富的“非遗+百业”综合体验区,即以非遗资源为主导,将文旅功能和辐射面积不断扩展到农业、手工业等多种产业中,从而以长产业链条实现和美乡村各要素、空间的升级与改造。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本文系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德阳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YWH2512)成果]
(2025年7月17日《中国文化报》张东国)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