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农田上空高效盘旋喷洒农药,是现代智慧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高旋于空中的无人机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近日,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无人机失控引发的健康权纠纷。该案中,胡某受雇于某农业公司,负责给王某操作施肥及喷洒农药的无人机添肥、添药。
在一次作业中,王某操作的无人机在返航靠近降落点时因电量不足,失控将胡某撞伤。胡某为此住院治疗,后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胡某将王某、农业公司以及该无人机投保的保险公司一同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各项费用。
庭审中,农业公司辩称,原告虽然是我们雇佣的,但事故又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不应该担责;王某辩称,我的无人机买了保险,而且事故发生在我操作无人机期间,保险公司应在保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辩称,胡某是农业公司的雇员,农业公司应赔偿,即使需要保险公司赔偿,根据现场勘查,胡某当时是在为无人机添加肥料和农药,应被视为无人机“操作人员”,因此,只能适用“附加扩展操作人员保险”进行理赔,仅赔付伤残赔偿金和医疗费。
法院审理认为,因案涉无人机在被告保险公司投保了无人机三者险,故保险公司应该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案涉保险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约定,无人机操作人员(包括无人机驾驶员、观测员以及其他地面支持人员)在操作、运营被保险无人机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并因该意外事故直接导致身故或残疾的,在附加险合同限额范围内,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死亡、伤残、医疗费用的赔偿责任,保险人按附加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该案中,原告为无人机添加肥料,其并不属于无人机的驾驶员、观测员。
关于胡某是否属于无人机的地面支持人员,法院认为,对于地面支持人员既可以理解为无人机的地勤人员、地面站操作员、设备维护师、数据分析师等技术人员,又可以理解为为无人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所有人员。因对于案涉保险条款存在以上两种解释,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故法院认为地面支持人员应该理解成为无人机提供帮助的地勤人员、地面站操作员、设备维护师、数据分析师等技术人员。该案中原告仅是为无人机添加农药及肥料,其不属于无人机的操作人员范围之内,故该案不应该适用无人机附加扩展操作人员保障责任保险进行理赔。综上,原告胡某因案涉侵权事故造成的损失,应该适用保险公司无人机第三者责任保险进行理赔。
该案中,胡某受雇于农业公司并按公司安排提供劳务,其有权要求农业公司给予相应补偿。胡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且多次从事添加肥料、农药工作,胡某应谨慎观察无人机飞行轨迹,待其完全停稳后再靠近操作,并与无人机保持安全距离。但其未能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其也应对自身损失承担部分责任。王某作为专业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其在操作无人机时应对无人机的电量进行充分了解并按照操作规范安全操作无人机,但其未能尽到安全操作义务,对案涉侵权事故的发生存在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
法院根据各方责任比例判决被告农业公司承担15%的赔偿责任;被告王某承担70%的赔偿责任;原告胡某自行负担15%的责任。因王某操作的无人机在保险公司投保了无人机第三者责任保险,故王某应承担的赔偿份额中,属于第三者责任险范围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代为赔偿。
综上,判处被告农业公司赔偿胡某13705元;被告保险公司赔偿胡某58865元;被告王某赔偿胡某5094元。该判决现已生效。
法官说法:
很多保险合同条款是由保险公司单方预先拟定、未与投保人充分协商的“格式条款”。该案中关于“操作人员”“地面支持人员”“第三者”等关键术语的定义就属于此类条款。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2025年7月15日《江苏法治报》苗悦)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