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打造13家各具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创业园”,集聚各类创业主体462家,有的年轻人直接从游客变“创客”
●搭建人才、项目等资源对接平台,成立“创蔚蓝·政校企村联盟”,联动13个政府部门、12所市内高校、26家重点企业,定期向海岛乡村输送优质创业资源
●推广“平台+乡创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和“免租、分成、成本平衡”联合经营政策,调动村民建设乡创基地的积极性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紧抓大学生等“创客”人才返乡创业“热潮”,在海岛乡村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将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创业资源投向乡村,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造先行样板。
重塑城乡共创新格局
传统创业园区普遍建在城市里,创业项目大多集聚在科创版块,创业门槛较高。在创业政策享受、创业服务供给等方面,城乡也存在着明显差距。
为补齐海岛乡村的创业短板,舟山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将创业空间向海岛乡村拓展,打造新型乡村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创客”人才、创投资金、创业项目等资源向乡村延伸。
市人社局局长刘涛介绍,“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可以概括为“四个无”:一是园区无围墙,即没有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二是项目无边界,入驻园区的项目基本无门槛;三是政策无差异,可以同等享受传统创业园的一些优惠政策;四是服务无盲区,一系列公共服务向乡村海岛延伸,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据悉,“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主要由第三方运营,盘活闲置农房租赁给创业者,并根据当地乡村民居、田园风貌来规划创业空间布局。
在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吸引了160多位“乡创客”,他们销售当地特产观音米、在岛上设立文化工作室,还有的年轻人直接从游客变“创客”,在此开咖啡馆、办民宿等。
负责运营创业园的展茅乡村振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盘活一批闲置农房后会统一对外招商,有意向入驻的“乡创客”可以先来村里看房,根据地段、房型、面积做方案规划,孵化特色乡创项目。“如今,来黄杨尖村创业已是一房难求。”
目前,舟山已打造庙桥村“三毛”文化IP、展茅街道“农旅融合”、东极岛“极地休闲”等13家各具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创业园”,集聚各类创业主体462家。
构建资源共享新模式
来自湖南湘西的苗族小伙谢俊伍来到普陀区展茅街道“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在这里创办了“55公路咖啡”品牌。“这里的创业氛围很浓厚,房租减免,自由度很大,每月都有集市活动,周末客流量基本爆满。”谢俊伍说。2022年,谢俊伍获得展茅乡村振兴最佳个人贡献奖。
赋能“没有围墙的创业园”,舟山市特色化定制“政策大礼包”,将乡创基地纳入舟山市一体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体系,对“乡创客”在租金减免、财政奖励、融资支持、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激发创业活力。
将创业补贴投向乡村的同时,搭建人才、项目等资源对接平台,成立“创蔚蓝·政校企村联盟”,联动13个政府部门、12所市内高校、26家重点企业,定期向海岛乡村输送优质创业资源,组织“创业导师千岛行”,经常性举办创业集市、“创客”沙龙、创业讲堂等活动,为创业者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创业能力、拓宽创业渠道。
为让“创客”在乡村创业无忧,延长服务链条,将符合条件的“乡创客”纳入人才认定范围,享受购房补贴、政府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聚焦“医食住行”等生活关键小事,提供婚恋交友、健康体检等便捷服务,以全生命周期的增值化服务,解决人才入乡创业的后顾之忧。
去年,舟山创业“无感智推”应用场景主动推送各类创业政策1.2万余条,东极岛、白沙岛等“没有围墙的创业园”还获得银行授信5亿元。创业者夏子喻、徐蒙磊等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省级乡村振兴共富青年先锋“青牛奖”。
营造乡村共富新生态
“现在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工作室的生意越来越好,最近新招了6名大学生来实习。”在嵊泗县黄沙村创业基地,返乡青年薛骏麟创办“一阵风”摄影工作室,推出海岛旅拍业务。工作室成立以来,吸引9名外来青年在此扎根。
近年来,黄沙村将闲置农房和乡村文化相联结,引进“一阵风”“礁石咖啡”等新业态,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原本沉寂的小渔村重焕生机。
在“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建设过程中,舟山推广“平台+乡创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和“免租、分成、成本平衡”联合经营政策,采取闲置农房租赁、土地流转、“滴滴用工”等方式,调动村民建设乡创基地的积极性,推动村民与“乡创客”共绘村集体有收入、村产业有出路的乡村共富新图景。
目前,舟山依托“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形成了以“一条鱼”“一间房”“一个岛”为代表的7条致富产业链,带动1.7万名群众人均年增收3万元。其中,普陀区7家创业园助力盘活闲置农房580余套,2024年基地所在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5%以上;定海区打响“东海百里文廊”品牌,常态化举办特色集市活动,2024年文廊沿线区域电商销售额超6000万元。
(2025年7月1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王琳艳)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