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购物日益普及的今天,便捷的购物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暗藏着不少消费陷阱。近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却揭开了网络购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套路”。
2024年9月,小赵在浏览手机时,一则短信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点击广告链接后,小赵进入了一个购物网站,并被一款“家居无线吸尘器大礼包”所吸引。该礼包号称包含一张价值1500元的某平台消费卡和一台吸尘器,销售价为2388元,还可通过“赊购”方式购买,还款期限为7天。面对这样的诱惑,经济上有些困难的小赵心动了,他想通过赊购消费卡用于日常开支,于是通过某网络平台与原告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商品购销服务协议》。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小赵想象得那么简单。9月1日,小赵收到了某公司发送的1500元消费卡卡号及密码,但说好的吸尘器却不见踪影。7天账期一过,小赵未能及时付款,某公司便将他告上了法庭,要求他支付2388元的商品货款。
在法庭上,小赵一脸委屈。他表示,自己本意是通过赊购获取消费卡,对所谓价值888元的吸尘器并不知情,也从未收到,而且某公司也无法说明吸尘器的品牌、型号等关键信息。小赵认为,双方之间根本不构成买卖合同关系。某公司则坚称,他们与小赵签订了正式的《商品购销合同》,小赵理应支付货款。
法院经过深入审理查明,案涉协议约定的商品与实际交付情况存在严重不符。合同虽是电子制式合同,但内容较多且字体较小,小赵难以注意到所谓“888元吸尘器”的条款。法院还发现,某公司无法提供吸尘器的具体信息,无法证明已交付等价商品。此外,小赵通过“赊购”获取消费卡的行为,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透支消费,而某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短期内获得高额收益,双方行为模式更符合借贷关系特征。最终,法院依法对某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
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案原告在全国范围内涉及大量类似诉讼,许多消费者都是被类似的“消费卡+小家电”捆绑销售模式所吸引,购买目的多是在经济困难时先行获取消费卡消费或“变现”。这些商家往往通过手机弹窗广告、社交媒体推广等隐蔽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一旦消费者未注意合同条款,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债务陷阱”,背负高额隐性债务,甚至导致个人征信受损。
在网络购物时,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和商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消费者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陷入类似的消费陷阱,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投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5年7月8日《江苏法治报》张焰 张家宁)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