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扎根多纳促振兴 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

2025-07-04 16:48:10 来源:《中国工业报》 -标准+

2024年5月,中国进出口银行甘肃省分行在多纳村打造“出口林”。

盛夏时节,走进甘肃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岷县多纳村,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干群议事热情高涨,蜿蜒的产业路激活了万亩山地资源,村民广场上笑语欢声不断。自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定点帮扶以来,选派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扎根这片藏汉共居的土地,累计向岷县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41亿元,投放贷款5.1亿元,引进帮扶资金8974.7万元,在教育、医疗、住房、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实施165个项目,为岷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

2023年7月,冯林骁被中国进出口银行选派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寺沟镇多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接过驻村帮扶的“接力棒”,奋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他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致力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扎根基层帮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在3578平方公里的岷州大地,续写着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岷县的“山海情”。

初入山乡:从金融精英到泥腿书记

两年的时间里,冯林骁走遍了全村242户,全县18个乡镇,县里的30多所学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作为有着“海归”背景的“90后”驻村第一书记,冯林骁更懂得农村要发展,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带头人”队伍,才能凝聚起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到村的第一件事,冯林骁就把建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作为突破口,运用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知识储备和多年来机关工作的经验,指导村党组织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将党的理论知识同多纳村的实际相结合。两年的时间里,冯林骁走遍了全村242户,全县18个乡镇,县里的30多所学校,了解到村里党员年龄普遍偏高,农村优秀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对村级发展不关心,缺乏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意识等情况。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冯林骁特别注重向返乡青年、高校毕业生、致富带头人等乡村人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年轻人对村上的发展建议,在他的感染和介绍下,从优秀年轻人才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4名,为多纳村的发展吸纳良策、储备良将注入了新鲜血液。

“阵地不牢,人心就散!”冯林骁还将夯实基层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助力下,该行捐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凝聚民心的红色阵地——春节包饺子、端午粽飘香,每个月一场的节日活动让党群关系其乐融融;26万元取暖设备捐赠,让服务中心四季温暖如春。同步推进的更有74万元修建的6公里产业路盘活万亩山地,150万元危墙改造与防护栏工程守护村民安全,12.15万元修缮的活动广场成为文化新地标。一砖一瓦,尽显政策性金融的温度。

不但如此,冯林骁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始终心系群众,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为多纳村发展汇聚强大合力。他们主动联系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融资部调研团,为杨上河、杨双财、周黑拉、张连生、赵三三、包学文6户困难家庭捐赠现金3000元,缓解燃眉之急。对接中国进出口银行工会,申请中国职基会捐赠价值3000元的20个足球,为孩子们送去运动欢乐。携手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部、甘肃分行,向立林小学捐赠4900元用于购买定制保温杯,温暖学子心。牵线服装企业,为坞麻沟、老鸦山小学捐赠价值7500元的飞盘和衣服,助力校园体育与文化建设。组织爱心人士成立“莹火虫计划”助学金,为10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现金资助及心理健康辅导,为孩子成长护航。此外,还多次组织公益志愿活动,聚焦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以真心换真情,赢得广大村民高度认可。

产业筑基:银地融合激活造血功能

为了帮助岷县发展特色产业,冯林骁还先后多次深入岷县顺兴和、聚和泰中药材公司、天容堂药业有限公司、双喜点心食品公司等3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

岷县是“当归之乡”“千年药乡”,中药材一直是岷县的名片,现在,随着猫尾草产业的不断扩大升级,已经成为岷县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了帮助岷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冯林骁引进安徽亳州企业,在岷县成立药食同源生产公司,计划投资500万元。冯林骁还先后多次深入岷县顺兴和、聚和泰中药材公司、天容堂药业有限公司、双喜点心食品公司等3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在了解岷县中药材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帮扶优势,对接公益中国等平台,推广岷县道地药材,帮助企业设计优化产品、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意见、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等;组织9家龙头企业成立产业联盟,联系北京科技公司,捐赠制作网店小程序,提高企业利润,打造岷州臻品,已完成20万元订单。冯林骁带领企业赴北京参加服贸会、赴兰州参加消费助力行动、赴河南参加口行招商会等,宣传销售岷县产品。组织欧美同学会成员到岷县调研座谈,推动北京创禾科技公司投资盛草堂中药材有限公司40万元。

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提升与企业带动。为了凝聚多方力量助力岷县乡村振兴,冯林骁积极与科研院所沟通,寻求技术帮扶。在甘肃农业大学的支持下,针对岷县中药材、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品种改良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有了着落。冯林骁表示,他将依托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一平台,重点聚焦金融赋能,通过引入政策性贷款支持当地小微企业,并协调跨境资源助力岷县道地中药材出口。

冯林骁表示:“现在我们也在创新构建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特色产业组织模式,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电商、合作社对接合作,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支持合作社建设帮扶车间和乡村就业工厂,建立标准化绿色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吸纳农户参与种植和加工,加强对农户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及农用物资方面的资助等,逐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农户分红一体化运营模式,提升猫尾草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稳岗就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在距村20公里的九州天润公司加工车间,一位藏族女工正分拣当归切片。“以前在兰州端盘子,现在家门口月入4000元。”冯林骁补充道:2017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甘肃省分行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协助招引九州通集团与岷县企业合营成立九州天润公司,并为其发放首笔3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建成中药材加工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九州天润公司提供信贷资金1.05亿元,助力其营业收入自2017年的0.61亿元大幅跃升至2024年3.68亿元,增长率达到503%,成为岷县最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现在,九州天润公司日均雇佣当地群众超过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超过20人),为当地务工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强化农民稳岗就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绿美共生:生态与人文的双重振兴

“现在,绿色是多纳村最亮的底色”冯林骁感慨道。2024年5月,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捐赠270万元建设的800kW光伏矩阵正式并网,让种苗繁育实现恒温恒湿智能控制。

“山秃水浑的日子不能再回来了!”一位村民指着后山的“伤疤”痛心疾首。曾几何时,砍树换粮、开荒种药让多纳村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森林覆盖率一度跌破30%。随着中国进出口银行驻村书记的帮扶,《多纳村生态保护公约》诞生,曾经的砍树人变成护林员,采药人转型种植能手,如今后山2.6万亩生态林重披绿装,山涧清泉再度流淌。

多纳村的绿色蜕变,深植于藏汉交融的生态智慧。冯林骁表示:“我经常跟村民算清楚三笔账。经济账,猫尾草加工价比原料销售增值400%;生态账,每亩猫尾草固碳量相当于30棵云杉;文化账,藏式生态智慧可申报农业文化遗产。”藏族姑娘卓玛草表示:“祖辈放牧时最怕猫尾草疯长,如今已经‘害草’成了金宝贝”。

“现在,绿色是多纳村最亮的底色”冯林骁感慨道。2024年5月,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捐赠270万元建设的800kW光伏矩阵正式并网,让种苗繁育实现恒温恒湿智能控制。一旁的技术员指着液晶屏介绍:“光照不足时自动补光,能耗降低40%,出苗率提高25%。”随即轻点手机,启动补光系统,温室顶棚渐次亮起。冯林骁表示,过去烧煤保温,现在用清洁电力实现恒温恒湿。更令人惊喜的是光伏板的“立体效益”——支架间距种植耐阴羌活,板面雨水收集灌溉药田,这就像是“阳光银行,既存电又存水,还能生出中药材!”

“金融帮扶不是输血,而是唤醒沉睡的山野。”冯林骁指着光伏板闪烁的银光,“当猫尾草卖到欧美,当归种苗装上‘中国芯’,多纳人才真正握住了振兴的钥匙。”

(2025年6月30日《中国工业报》记者 邢丹)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