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防诈指南速递 这些套路要警惕

2025-07-03 16:12:16 来源:《云南法制报》 -标准+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未成年人和学校正逐渐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对象,为此,云南省楚雄市人民法院收集整理了一些关联案例,旨在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及家长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 

花钱入学有门路? 警惕捷径变陷阱

孟某与卢某在饭局上相识,其间,孟某提及自己未能考上心仪的某大学,卢某便向孟某承诺,只要交5.5万元的办理费用,就能让其就读该所学校。

孟某将钱转给卢某后,卢某又多次以辛苦费、学杂费等理由向其索要费用共计7.43万元。

随着开学,事情败露,卢某偿还孟某5万元后便销声匿迹。除此之外,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卢某还以争取抚养权、申请公租房名额、购车定金等理由,向6名被害人骗取财产。

释法 

教育应通过合法途径

法官提醒,对于涉及子女教育等重要事项,应通过正规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切勿轻信所谓的“内部关系”或“特殊渠道”。

一旦发现类似诈骗行为,应立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家长在为孩子规划教育道路时,应保持理性,避免因急功近利而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罪”有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二 

帮助引流挣快钱 身陷囹圄成帮凶

为获取报酬,贾某按照发布兼职任务一方要求,为诈骗犯罪分子拨打引流电话,并获利1997元。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后,贾某仍不思悔改,再次借用他人的电话卡帮助上家拨打诈骗电话,致使2名被害人被骗16.1万元。

释法 

找工作要仔细甄别合法性

法官提醒,很多求职者因缺乏法律意识,为谋求轻松高薪的工作而无意间成为骗子的“帮凶”。更有甚者,像贾某一样,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然抱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广大群众应以此案为鉴,仔细甄别工作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对于那些看似简单轻松、报酬丰厚且无须专业技能的“吸粉引流”类兼职,要坚决拒绝,以防不知不觉参与违法犯罪,沦为电诈“工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第一款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案例三 

代拍手机赚佣金 不料本金也倒贴

明某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抢优惠券代拍手机支付佣金的信息,让被害人先自行垫付资金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承诺购买成功后向其支付佣金并返还代拍款。

待被害人支付资金代拍成功并将物品寄出后,明某便联系当地跑腿人员将物品取走,转寄给自己或其他销售商,将骗取的电子产品转卖他人进行获利。

一年时间内,明某多次以此手段对12名被害人实施诈骗,合计诈骗金额12.9万余元。

释法 

警惕网络代买陷阱

法官提醒,勿轻易向陌生人发送优惠券链接或转账。应保持良好的交易心态,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告知他人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平台账号密码等私人信息,更不要轻易为他人支付货款。一旦被骗,及时报警求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该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情形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2025年7月2日《云南法制报》记者 闵以荣 通讯员 倪晓钰)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