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文明之花绽放长征源 治理新风浸润千万家

——江西于都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3.0版本”观察

2025-07-02 17:16:31 来源:《江西日报》 -标准+

6月25日至27日,2025年第一期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在江苏省太仓市举办。在6月26日的培训会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黄法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主题作经验交流。这是于都县两年内第三次在全国文明实践专题培训班分享文明实践的创新经验。

是什么样的文明实践成果让于都在全国频频“出圈”?漫步于都城乡,答案随处可见:热闹非凡的文明集市上,男女老少笑意盈盈;新颖生动的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于都大地;一个个文明榜样,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温暖着城市乡村……近年来,于都把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融合,深化阵地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培育多元化队伍,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从最初的试点探索,到全面覆盖、城乡联动,并向着全民实践的“3.0版本”迈进。

阵地连点成面:文明实践触手可及

6月21日,笔者跟随一群“赶集”的小朋友,走进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访。沿着贡江大道徐行,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草木生机勃发;转过街角,不远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勾勒出一派热闹又温馨的夏日图景。

“这场特殊的‘文明集市’,整合了全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资源,将理论宣讲、健康义诊、非遗体验、技能培训等服务‘打包’呈现。”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副主任袁萌说,“文明集市”活动已举办915场,覆盖全县23个乡镇402个村(居),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如果说“文明集市”是家门口的幸福驿站,那么“课表制”则是精准服务的“导航仪”。该中心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探索“理论教学+实践体验”融合模式,开发现场教学、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多样化形式,将活动延伸至村组屋场、田间地头、学校企业。通过“村级收集需求-中心统筹派单-队伍下沉服务”的服务链条,累计开展“课表制”活动501场,真正让文明实践服务既送得及时又对味可口。

秉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于都县持续深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居旧址、红色文化场馆等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体系,精心打造162个群众“家门口的红色课堂”,以红色资源为文明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把实践点建在群众常去的菜市场、祠堂边、晒谷场,让文明实践贴近群众。”袁萌说,与此同时,乡镇积极盘活“七站八所”资源,将农技培训、民主协商、健康义诊等服务下沉至田埂、院落,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服务送上门。

如今,4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遍布于都城乡,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形成“1个县级中心、23个乡镇文明实践所、402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47个特色延伸点”的四级联动格局。各层级阵地协同发力、优势互补,让文明实践活动触手可及。

志愿星火燎原:文明实践人人参与

“红军为了家国大义付出了生命,我们付出一点行动不算什么。”在东方红社区文明集市义剪现场,金太子秀发坊负责人高金寿一边为老人理发,一边坚定地说。这名抗癌志愿者用200余次社区义剪、200余场红色情景剧演出、100余次校园宣讲,将长征精神化作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

发挥身边能人的带头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多方参与热情,相互带动,于都这种“带头人”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0版本”的重要一环。于都精心培育15支专业的社会化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扶老助困、助残帮扶、助学圆梦等文明实践活动,以浸润式服务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温暖触手可及、美好生活近在眼前。

于都以全民参与为导向,构建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1275支常备志愿服务队伍,13.5万名志愿者像繁星般点缀在于都大地。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文明劝导,还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既是文明理念的“播种机”,更是实践行动的“急先锋”,用鲜亮的红色勾勒出城市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志愿服务的累累硕果,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上熠熠生辉。“站立行走”关爱脑瘫儿童公益协会累计收治超1000名患儿助其康复,获评全国“四个 100”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让爱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近百名外地流浪人员团圆,获民政部“全国十佳案例”。近年来,全县2人入选“感动中国人物”、11人获评“中国好人”。如今,文明实践已成为于都聚人心、汇民力、促发展的强劲精神引擎,推动这座城市向着更温暖、更文明的未来不断前行。

新风吹拂城乡:文明实践花开遍地

“现在村里办喜事不再攀比排场,白事也简单多了,大伙儿都觉得轻松不少。”谈及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满脸欣慰。

在潭头村的“乡村夜话”中,村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围绕婚丧嫁娶习俗展开热烈讨论。“彩礼要量力而行,大操大办反而增加负担。”这样接地气的话语,在一场场讨论会上不断响起。这种创新的交流形式,打破了传统单向宣讲的模式,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潭头村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突破口,充分整合硒博馆、孙刘祖堂、孙观发家等特色资源,精心打造“1+N”文明实践综合体,构建起涵盖理论宣讲、农技服务、民主协商等12个开放式实践点的文明实践网络。在祠堂设立红色讲堂,让红色精神浸润人心;新建休闲广场开设文明集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依托村集体经济食堂打造新风礼堂,为低彩礼新人提供免费婚礼服务,目前已举办36场新风婚礼,成为乡村新风尚的生动注脚,潭头村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孙观发家庭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

潭头村的蝶变,只是于都文明实践推动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都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与文明实践融合之路,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家风家训”系列讲座定期开讲,传统文化似涓涓细流,滋养着万千家庭。政法部门“打铁佬”矛盾纠纷调解室入驻文明实践阵地,化身化解矛盾的“利刃”、凝聚民心的“纽带”,过去一年调解3500余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

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星光初现,公益电影的光影在乡村跃动;惠民舞台上,送戏下乡的精彩演出赢得阵阵喝彩;主题阅读活动中,书香弥漫大街小巷;集体婚礼现场,简约新风引领时代潮流。这些活动持续发力,重塑着群众生活。如今,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于都城乡大地。

夜幕降临,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灯光渐次熄灭,而广场上的欢笑声仍在回荡。从县城到乡村,从贡江河畔到群山之间,文明的种子已深深扎根于都大地,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幸福之花。

(2025年7月2日《江西日报》刘小强)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