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乡村老屋焕新 让“颜值”变“产值”

2025-07-02 17:16:31 来源:《中国旅游报》 -标准+

石板街焕彩,旧瓦屋焕新,闲置农房点“绿”成金……如今,在珠海斗门、金湾等地,一栋栋农房换了“面貌”,也变了“身份”:从沉睡的乡土记忆,变为激活乡村资源的多功能载体。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化装饰,从更深层面看,这是一场立足生态、链接产业、赋能文化的系统性乡村变革。

农房改造,看似修墙粉面,实则重塑格局,不仅关乎乡村的外貌整洁,更关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乡村建设。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必须跳出“翻修老屋”的传统思维,看到其中多方协同、系统联动的治理逻辑。

众所周知,农房曾一度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或破败失修,或长期闲置,既无法承载新功能,又缺乏吸引力。农房焕新带动的是人居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乡村治理理念的转变。

农房换装,形象升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激发了内生动力;农房盘活,业态植入,更增强了发展后劲。一栋老屋能够变成研学点,一条老街可打造民宿群,乡村不再只是“可以看看”,而是“值得留下”的地方。

真正的农房改造,绝不能只做外立面文章。珠海的经验启示我们,要从单点修缮走向全域整治,从形态美化走向功能再造,从房屋升级走向生态再生。只有农房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三位一体推进,才能让乡村面貌焕新不是一时之效,而是长久之功。

老屋焕新,牵涉广、链条长、资金需求大,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珠海的做法是: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组织实施、本地工匠参与建设、企业资源深度嵌入。

多元协作的共建模式,不仅可以打通政策到村的“最后一公里”,也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这种协同式推进,正是乡村振兴从“输血”走向“造血”的关键支撑。

本质上,老屋焕新不只是建筑更新,更是乡村生态的重构。在这场变革中,文化被唤醒、资源被盘活、场景被激活,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和生态文明的延伸,让乡村空间具备了“产业承载、文化呈现、生态保护”的多重价值。将农房作为乡村产业空间再利用、旅游经济支点再挖掘、公共服务设施再布局的支撑载体,其释放的潜力远不止眼前的“颜值之美”。

老屋焕新是撬动乡村多元要素协同发展的“杠杆”。只有把老屋焕新放在乡村生态系统中去谋划、在城乡融合格局中去落实,才能真正做到“焕新一栋屋,兴旺一座村”,进而让农房的“风貌”变为发展的“风口”,让乡村的“颜值”成为持续“产值”。

(2025年7月1日《中国旅游报》孙维国)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