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山东肥城深入实施“一块田”改革——

良田连片孕丰年

2025-07-01 16:56:5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标准+

平畴沃野,麦浪翻滚。夏至时节,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传来丰收喜讯,村集体自主经营的520亩“一块田”里,小麦平均亩产1270斤,每亩收入1689元,仅一季小麦便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52万元。“过去流转土地每亩仅赚50元服务费,现在收入增长了20倍!”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这本致富账,折射出“一块田”改革的显著成效。

肥城市地处泰山西麓、汶水北岸,素有“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誉,粮食种植条件得天独厚。近些年来,肥城市依托汶阳田,探索实施“一块田”改革,以党建引领推动土地联营、产业升级、富民强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肥城市“一块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19.13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3.3%,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2万亩;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村达566个,占比96.42%,一幅“田成方、业兴旺、民幸福”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化零为整 集体经营

虽是种粮大县,但肥城也一度面临守着金土地换不来金饭碗的困境。“地块散、田埂多,零散的巴掌田制约了大农机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低,收益薄。”肥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以土地综合整治破题攻坚,探索集体经营‘一块田’模式,让粮田变良田、碎田变整田。”

肥城市指导各村以“支部引领、户户换田、化零为整、集体经营”为路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调田、划分区域统筹并田、项目整治全面增田、政策引领带动流转田”4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连片,打造村集体自主经营的“一块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

结合各村实际,肥城市探索自种自收式、托管服务式、契约管理式3种经营模式供村级自主选择。同时,在“一块田”里设立党员标识牌,打擂台、比产量、看收益,支部比在“一块田”、党员干在“一块田”、农民富在“一块田”的生动局面在广袤田畴全面铺开。

“一块田”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如何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通过创办强村公司,肥城市推动“一块田”从单一种植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延伸。

“我们创办汶阳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为村级提供农资采购、农机服务、粮食加工、教育培训4项服务,帮助村级降本增收。”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说。目前,肥城市已培育强村公司161家,覆盖粮食加工、果蔬冷链、有机肥料等6条产业链,带动8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通过产业链延伸,“一块田”亩均产值提升了35%。

递进培养 精准赋能

走进汶阳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整齐的桁架喷灌设备正舒展“钢铁臂膀”。汶阳镇砖舍村党支部书记魏峰正与农业特聘专家手持遥控器,向前来取经的周边村干部传授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经验。

2021年,在外工作的魏峰被回引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从任职的第一天起,他就把“一块田”当作办公学习的大课堂,用两年时间从“门外汉”蜕变为全镇“田秀才”,带动周边村庄掀起科技种田热潮。像魏峰这样的“田秀才”,肥城市有1267名,覆盖全市14个镇街587个行政村。

壮大“一块田”产业,最怕缺技术。肥城市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建成集科研、培训、示范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实施把德才兼备的能人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把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先进典型的“递进培养”等村干部培育项目,聘请专家按需点单授课、精准赋能,通过田间学校、师徒帮带等模式,逐步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手机成了新农具,种地运用新技术!新技术试验田里小麦亩产1683斤,创造了全镇小麦亩产新纪录!”孙伯镇南栾村党支部书记陈月涛指尖轻点屏幕,丰收喜悦溢于言表。

成果共享 治理增效

“去年合作社分红拿了2600元,今年增资扩股后,预计能分到4000元!”老城街道河口村村民李建国拿着刚签的分红协议,笑得合不拢嘴。在河口村,通过入股合作社实现增收的村民已有291户,占全村40%以上的家庭。

如何让“一块田”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肥城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行“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劳务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在河口村,村民既可以将土地折算成股份加入合作社,也能以1000元现金认购1股,村集体则以土地、大棚等设施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老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孙宾说。

走进安临站镇站北头村的小米加工厂,正在封装小米的村民张春花说:“我把3亩地都流转进‘一块田’,每年固定拿1800元地租。在小米厂上班,每月还发2000元,比自己种地强太多了!”

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从“一块田”到“一顿饭”“一壶茶”“一碗菜”,肥城市将改革成效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把更多好事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一顿饭”暖了夕阳红。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幸福食堂全天开放,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享用,谁有事没来、谁近来忙啥,村干部心里门儿清。

“一壶茶”解了邻里结。在王庄镇海子村“议事小院”里,老党员刘芹感慨:“过去,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一次两次都不起作用。现在大伙儿饭前饭后都愿意喝壶茶,你一言我一句,邻里矛盾在茶香中就解开了。”

“一碗菜”改了旧风俗。安驾庄镇冯家楼村以“一人一碗菜”取代传统白事大席,村干部把烩菜馒头送到家门口,单场费用从两三万元降至千余元,从根上杜绝了大操大办。

“既然利民,就不怕难,党员带头干!”冯家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会的承诺,正是肥城市广大党员的共同心声和实际行动。

(2025年6月3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安姝静)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