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贵港万名干部回故乡——

山边村变示范村

2025-06-30 17:05: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标准+

如今的山边村风景如画(新塘镇党委供图)

“小桥、流水、古屋、文创空间……行走于山边村的乡间小道,宛若漫步在一个美丽、雅致的大公园里。”又到周末,桂东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山边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近年来,山边村通过村落与景区融合、文化与生态融合、“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出乡村游、文创游、康养游、农业休闲游等文旅产品和线路,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及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真正实现“田园变风光,农村变景区”。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是老宅闲置,年久失修,猪舍牛栏乱搭乱建,生活环境差,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山边村草坪屯村民谭大叔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改造,村里不仅越发干净整洁,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村。

当年留不住人的“空心村”为何能够焕发新的生机?“这得益于山边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共治、共富、共享新模式,实现了从落后村庄到乡村振兴典范的华丽转身。”贵港市港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员教育中心主任雷景创说。

2021年,山边村被列入贵港市乡村风貌改造示范点,迎来发展转机。同时,贵港市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对山边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山边村面貌焕然一新,离不开返乡干部的用心良苦和村民的齐心协力。”雷景创告诉记者,为推动该村草坪屯人居环境改造,港南区纪委监委干部杜永福主动让出自家在屯中的383平方米祖屋供集体支配使用,并积极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风貌改造的积极性。按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村中心的臭水塘清淤改造后再扩大水域,需用到农户胡立坤的130多平方米菜地。经返乡干部、村干部的劝说开导,胡立坤同意清挖其土地与池塘合并。杜永福、胡立坤的做法被其他村民效仿,风貌改造顺利进行。

“从山边村走出去的党员干部,利用空闲时间返乡开展帮扶共建,协调解决房屋土地纠纷、清拆危乱建筑、清理河道等问题,党员、群众、企业捐款600多万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信念和强大的动力。”新塘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梁小云介绍,近年来,山边村累计组织党员干部返乡服务2000多人次,带动群众投工投劳1万人次,协调解决饮水、住房、清拆等乡村建设问题200多个,腾让老旧房屋28栋79间、土地2万多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山边村搭建“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党建工作平台,深入实施“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还组建了区、镇、村三级党员“行动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下,不少在外创业的企业家纷纷回到家乡投资。贵港市人大代表、俏妮大药房负责人谭长强回到山边村开了一家山边人家餐厅,聘请当地村民就业,优先采购山边村民自产的食材。这家餐厅每年可为山边村增加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主动为旅游区捐赠了一批价值10万元的观光自行车。

道路、民宿、景观庭院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立起来,规划统一、富有特色的山边村成为了游客的新晋打卡点。

看着游客越来越多,山边村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我们把从村民手里流转来的闲置、废弃民房,统一规划,改造成为‘山边二十八坊’,布局了陶艺、工艺品制作、艾灸艾疗、书画展览、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山边村党委书记谭志高说,不少村民通过参与项目就业、销售当地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家乡的改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邓银桂之前一直在广东打工,2021年回村过节时看到村里的巨变,决定在村里开一家艾灸体验馆。“现在来玩的游客都夸我们村美,这在以前我都不敢想。”说起村里的变化,邓银桂很自豪。

近年来,结合一些传统节日,山边村开展包粽子、竹竿舞、对山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4年以来,山边村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元旦、国庆节等高峰期最高客流量超过每日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00余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贵港市实施的‘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为山边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山边村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表示,山边村通过党建引领优化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元化产业,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真正实现了乡村美、村民富。

(2025年6月30日《中国文化报》记者 宾阳 通讯员 莫曲)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