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不少城市,共享单车已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为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发挥重要作用。
从居民小区、公交地铁车站,到各个学校甚至是景区,共享单车几乎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但近年来,违规定价多扣钱、遭遇“被保险”等问题,也让消费者们有苦难言。
今年6月,消费者武女士在某平台租借了一辆共享单车,骑行结束还车时,明明正常停到了还车区域,手机上的系统平台却显示她超出了停放区域。本来只需支付3元的骑行费用,最终平台多扣了武女士5元。
打开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单车乱收费”相关投诉多达2712条,大部分反馈为平台收费标准不合理、调度区域乱扣费等现象。一名网友反映称,今年4月骑行某品牌共享单车时,骑行过程中遇到故障,到达还车区域后平台软件却提醒他不在还车地点,可那里明明停放了很多同一品牌的共享单车,最后他被强制收取了15元的调度费,将问题反馈给平台客服也未得到积极回应。
还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反映称,在某景区门口扫码刷了一辆共享单车,扫码后不显示金额,骑行16分钟最后花费50元。打开小程序后发现,收费标准竟为“30元起步价,若不小心停在规定停车区外,还要再收20元的区域外还车费”。还车时,平台划定的停车区域极小,在多次尝试后均被告知用户停放位置并不在规定还车区域,无奈下被强制扣除了20元区域外调度费。
另外,消费者点击某共享单车平台的界面,却遭遇“被保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消费者丁女士说,家里老人家不会操作,点击催缴短信的时候购买了什么保险,它会跳出一个广告,很便宜的那种保险,有点像骑车的费用,所以老人家就直接支付了,但是它是日缴的费用,以后会慢慢地扣钱。虽然后期经过与客服的沟通,丁女士退回了误操作购买的保险,但她也决定全家人今后不再使用该品牌的共享单车。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骑行共享单车被多扣钱、误买保险的情况,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石琛律师进行了解答。
当扫码骑行的便捷被高额调度费、隐性消费陷阱和形同虚设的客服层层包裹,对消费者来说,共享单车灵活方便的优势可能会被一次崩溃的体验摧毁。监管不能止于约谈整改,也希望更多埋头奔跑的共享单车品牌能够专注提升服务,别用任性的收费击溃好不容易积累的口碑和信任。
石琛律师也提醒:消费者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首先要提高防范意识,扫码后要更加留意界面信息,关闭免密扣费授权,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患于未然。
来源 |《法制文萃报》
编辑 | 吴灏 吴攀
版面制作 | 唐亦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