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凝聚青春力量 破局发展困境

——山西灵丘打造青年发展型县域的鲜活样本

2025-06-26 17:04:50 来源:《山西日报》 -标准+

盛夏时节,在太行山深处的唐河大峡谷,清澈的河流穿越青翠丘陵,奔涌而出。河畔的露营帐篷里,河道漂流的舟船中,游客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一幕,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十里沿河休闲小镇”的精彩剪影。曾因“九分山水一分田”制约农业发展的灵丘,如今凭借生态禀赋和青年人才政策,吸引了千余名青年返乡。这些年轻人扎根绿水青山,在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等领域开辟新赛道,让这座晋北小城成为山西省青年发展型县域的鲜活样本。

“番茄队长”的技术革命

“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特别开心,我自己也是受益者。”36岁的“福田喜柿”创始人王森这段时间正在组织合作社的农户采摘有机番茄,发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王森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央企某机床厂担任技术员。王森介绍说,自己从小在灵丘县城长大,对“小时候的味道”有着独特的记忆。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也总是提起儿时的西红柿的甜美味道。2019年冬,他做出惊呆亲友的决定:辞去工作,回到灵丘县东福田村,试水有机水果番茄种植。

“身边的朋友都说我疯了,可我看到的是机会。”他指着连片大棚解释。灵丘坐拥大同市近四分之一的水资源,有机农业基础扎实,却苦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创业初期,王森资金紧张。当年寒潮侵袭下,大棚棉帘破损,番茄苗一夜冻死三成。“现实的创业之路远比预想的艰难,那段时间整夜睡不着。”事业发展的转机,离不开团中央驻灵丘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工作队帮王森解决了大棚过冬棉帘、产品包装设计等所需的部分费用,同时为他对接专家实地指导品种选培、有机肥料购买等,并安排他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技能培训。

技术赋能彻底改变了生产逻辑。学成归来的王森引入水果番茄差异化种植技术,种出的番茄口感爆汁清甜。2023年,“福田喜柿”亮相灵丘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斩获大奖并被纳入重点帮扶名录。

随着种植渐有起色,王森成立了合作社,与他合作的农户分布在3个乡镇的6个村,直接或间接带动40多人就业。“北京客人说吃出太阳的味道,我寻思这不就是咱灵丘的日照嘛!”农户张桂枝笑着展示手机订单表示,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咱是“新农人”。

返乡创业勇当“漂流掌柜”

1991年,灵丘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那一年,李志林出生在距县城15公里的史庄乡水泉村。高中毕业后,李志林得偿所愿,走出了大山,来到天津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外闯荡,做过营销、活动策划等工作,也曾从事电商、教育培训等行业。

一次在太原策划活动时,李志林想送几位南方朋友一些家乡特产。他找到一家特产店,问店员:“有没有灵丘苦荞?”店员回答:“没听说灵丘产苦荞啊。”那一刻,从小吃苦荞凉粉长大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上世纪80年代,灵丘就被确定为国家优质苦荞生产基地,全县涉及苦荞生产的企业和合作社近百家。有这样的规模,灵丘苦荞为什么就不能走出去呢?”李志林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2019年4月初,在团中央第17批驻灵丘扶贫工作队和团灵丘县委号召下,李志林决定带着团队返乡创业,成立山西本土互联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本土农产品销售提供解决方案。他着眼京津冀市场,转变传统“低价走量”的营销思路,转向“以销促产”的区域直供新方向,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本土互联平台,提高了灵丘有机产品的口碑传播力。

2020年底,李志林又瞅准红石塄乡得天独厚的山水优势,想在特色旅游上动动脑筋。他看准北方稀缺的漂流资源,提出“峡谷漂流+民宿集群”计划,却遭遇质疑:“穷山沟能搞旅游?”关键时刻,团县委联合文旅局提供贴息贷款,并请来北京设计团队规划河道。

今年“五一”,十里沿河休闲小镇引爆市场。2.8公里漂流河道穿行奇峰怪石,刺激的跌水区让年轻人直呼“北方小桂林”。配套的露营基地、桃杏果园迅速走红,游客挤爆山道。“最忙时雇了50多个村民,好多村民都当上了救生员。”李志林笑着说。

夜幕降临,李志林在民宿草坪举办烧烤音乐会,星空下和村民分享营收数据。“原来家乡的山水真能变金饭碗!”村民感慨道。

“民宿主理人”旧宅院里圆梦

青瓦石墙,绣球花丛,改造后的“花塔云舍”民宿里,张静珊正插花布景。“客房排到半个月后啦。”她手机响个不停。灵丘青年张静珊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偶然接触到民宿项目,便有了“回灵丘做民宿”的想法。2019年,她回到灵丘,在团灵丘县委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办了灵丘第一家民宿——奶奶家民宿。目前,该民宿已成为灵丘县青年创业示范基地。

起步时,破败老宅让父母摇头:“城里白领变村姑?”如今,“花塔云舍”成为网红打卡点:窑洞变身loft客房,粮仓改造成书吧,厨房飘出的农家饭香混着游客的笑声……乡村不再是“远方”,而是触手可及的诗与烟火。

“一人火不算火。”张静珊发起“民宿联盟”,培训村里妇女当管家,开发苦荞面体验课。在她的示范下,村里新增多家农家乐,“知青小院”等品牌相继涌现。

“青年回来了,村庄就活了。”团灵丘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灵丘县在人才引进与扶持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一方面积极引导灵丘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到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还与数十所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多次组织专场招聘会、人才政策宣讲等活动。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灵丘县创业青年成长体系,通过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扶持;开设人才政策、金融理论、电商实操、工商管理等“青创课”;在团中央驻灵丘乡村振兴工作队支持下,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支持,推出贴息贷款政策,为创业青年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唐河水依然奔流不息,但两岸风景已焕然一新,从“留不住人”的贫困县到青年发展型县域,这片土地用生态禀赋与制度创新证明:青春正以最蓬勃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李炼)

树立青春坐标新刻度

昔日因“九分山水一分田”制约发展、留不住人的晋北小城灵丘,如今在千余名返乡青年的耕耘下焕发生机。这里见证了无数青春身影在有机农业、特色加工、乡村旅游中开辟新赛道的故事,铺展出一条生态优势与制度创新交织的振兴之路。

山水禀赋,筑就青年创业的坚实根基。灵丘坐拥大同市近四分之一的水资源,清流沃土本是自然厚赠,却曾囿于传统发展思路。如今,青年们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有机农业创业者依托纯净水土,种出清甜爆汁的番茄;漂流项目开发者看准奇峰峡谷的稀缺资源,将北方山水打造成“小桂林”;民宿改造者则巧妙利用青瓦石墙的老宅,让窑洞成客房。正是这片土地的生态本底,给予青年“试水”的勇气与底气,也赋予其产品独特的自然印记与市场价值。

制度创新,搭建青年扎根的成长阶梯。从央企技术员到“番茄队长”,从在外闯荡的游子到“漂流掌柜”,角色转换背后是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当地聚焦青年需求,构建起全链条扶持体系:创业大赛遴选优秀项目并提供孵化支持,贴息贷款破解融资难题;组织“青创课堂”传授金融、电商、管理知识;更联合高校共建实践基地,让人才在田野课堂中成长。正是这些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保障,为青年扫清荆棘,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

价值重构,重塑乡土人生的精神坐标。返乡不仅关乎生计,更是一次深刻的价值回归与身份认同。当青年为家乡特产在外地默默无闻而揪心,当“种地没出息”的旧观念被“新农人”的自信取代,乡土价值正重新被看见、被激活。青年们以专业能力与开放视野,打破传统“低价走量”的路径,通过线上平台与区域直供结合,让本土产品走向广阔市场。当村民感慨“原来家乡的山水真能变金饭碗”,当更多乡亲在合作社中增收,青年的奋斗已点燃了整片土地的希望,让乡村成为承载青春梦想的新热土。

从“留不住人”的困局到青年发展的沃土,灵丘的实践昭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以生态为基,让制度为梯,最终激活青年这一最蓬勃的动能。当青春坐标在青山绿水间找到全新刻度,无数个体的奋斗便汇聚成振兴洪流,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篇章。(李炼)

(2025年6月26日《山西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