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创造性转变乡村文化中落后、陈旧的表现形式,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创新性推进乡村优秀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延长文化产业链价值链,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动能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始终占据发展的重要地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和历史记忆。古人在农事活动中孕育了“顺天应时,畏天知命、尊天重地”的自然观;在家庭关系中孕育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观;在与人交往中孕育了“诚实守信、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人际交往准则。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理念既是维系乡村社会的精神命脉,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构乡村伦理的精神纽带,是乡村治理的智慧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一条绵长坚韧的纽带,是重构乡村伦理的精神脉络,更是乡村治理的智慧源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乡土社会邻里互助的传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重视教育,教导子孙勤勉耕作、读书传家的家风家训,“尊师重道、敬贤重土”是尊敬师长,对才德、学问的崇尚。在乡村传统文化伦理观中,始终将个人品质的锤炼与家族的兴衰及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绵长坚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构乡村伦理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为先、礼法并用、民贵君轻”等思想,既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治理的规范,强调社会治理要以德为先、奖惩分明、崇尚礼仪,并将民众的要求和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依据。这些社会治理思想在凝聚人心、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注入了活力,也提供了协商矛盾、化解难题的传统文化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乡村产业的核心引擎,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又是乡土文化的精神密码。优秀的乡土文化是创新现代乡村产业的核心引擎,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传统的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特色饮食元素等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将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相融合,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为乡村产业创新提供契机。古村落遗址、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等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围绕乡村庙会、节气庆典等民俗文化活动可创建乡村文旅产业链,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在提升产品竞争力、创建特色产业品牌和增加产品附加值上,乡村特色文化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动能的有效路径
构建乡村文化遗产谱系,挖掘与转化乡村文化深层内涵。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建立和完善乡村文化遗产谱系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经济的繁荣和乡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记录的方式,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内涵,明确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遗产谱系,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数智化为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依托数智化技术平台,可对海量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与分类,利用科学手段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奠定乡村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借助数字化平台,突破乡村文化传播的地域界限,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基于乡村文化符号,创新乡村文创产品,将乡村文化的基础意蕴和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相结合,通过对乡村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的挖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且兼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
传承绿色智慧,打造乡村文化经济新业态。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是指引乡村产业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遵循。将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绿色智慧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是催生特色化乡村经济形态的有效路径。打造生态农业,创建复合型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价值增值。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依托乡村自然环境、有机健康食品和特色宜居民宿,将乡村民俗活动和绿色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健康舒适的乡村旅游休闲区,拉动乡村文旅发展。绿色智慧是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为打造乡村文化经济新业态、构建乡村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依据。
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文化“带头人”对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具有关键作用。乡村文化“带头人”的挖掘和培育需要依托乡村传统手艺人、乡村教师、乡村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熟悉乡村文化脉络、拥有天然乡土情怀的基础条件,发现和发展潜在对象。依托乡村“带头人”能够凝聚村民共识,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村民剧场”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村民自主参与到乡村文化实践中,激发村民主体意识,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带头人”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优势,依靠其影响力和创造力,带动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从而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能。
[作者 骆育芳 系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新疆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南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编号:2023BYJ037)”、新疆医科大学大思政专项“新医大校史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功能及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5年6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