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生蹁跹,你正处于哪一季?

小提琴家吕思清激情演绎《中国四季》

2025-06-23 16:52:27 来源:法治网 -标准+

老舍剧场一隅。马霞 摄

“和着飞快不息的音乐节拍,四季蹁跹而来,飘然而去——色彩、旋律、芳香汇成不竭的瀑布倾泻而下,时刻在丰沛的欢乐中飞溅、坠落、消亡”。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吉檀迦利》中发出的感喟。6月6日,适逢二十四节气里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芒种——“忙种”期间,笔者在北京老舍剧场观赏《永恒的四季——吕思清与美杰新青年乐团音乐会》,对诗人之荣枯慨叹越发感同身受。是的,和着节拍,四季蹁跹若何,泰戈尔的诗意,或许是对足以代言中国新声音活力前沿的“美杰”版《四季》最好的诠释。

2025年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诞生300周年。音乐会上半场演绎其《四季》,下半场则是由来自中国的文子洋创作的对《四季》的致敬之作——《中国四季》,作品题献给小提琴家吕思清。

小提琴家、青岛耶胡迪·梅纽因学校校长吕思清。马霞 摄

当晚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小提琴家、青岛耶胡迪·梅纽因学校校长吕思清的演奏激情奔放,细腻典雅,颇具戏剧性和表现力。年过五旬而乐知天命的他,毫不掩饰对于整场“八季”所秉持的成熟而炙热的情愫,引领其技术出色的青春团队,在默契配合的同时,将作品中彼此应有的哲思性“对抗”与平衡尽情发挥,亮点纷呈,使人应接不暇。天地人心、情感时空,仿佛被琴弓执著地丈量、拉近。尤其是夏季乐章,大有“天欲堕”“刺破青天锷未残”之豪情,一再引发共鸣。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返场达三次。

以《四季》命名的作品,除了维瓦尔第的《四季》,还有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音乐《四季》、威尔第的《四季》等。如果说维瓦尔第的《四季》更具标题性、更青睐于借由十四行诗而对情景的描述;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更钟情于人们的生活状态;那么文子洋的《中国四季——为中国农历而作》,则侧重于中国人自然观的音乐表达,更多地显现为“人文四季”。

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习俗,人情等。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农历节气的传说,常伴随着音乐的加持。据载,在迎春的日子,古代乐工要高歌《青阳》,跳《云翘》舞。庄重和穆的旋律下,农耕歌谣得以传唱,孩童扮作春官,参与完成叩拜人面鸟身之春神——句芒的仪式;及夏,乐官们唱《朱明》以迎候夏神——祝融驭龙而至,天子百官一般会身着红衣,如赤炎般与夏季应景;入秋则轮到祭祀白毛虎爪的秋神——神蓐,改唱《西皓》,舞《育命》。一年里最后出场的是冬神——玄冥,乐工将放歌以之命名的《玄冥》。如此,音乐在沟通天地中变着花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四季》由文子洋(左)作曲,作品题献给小提琴家吕思清(中)。马霞 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文子洋《中国四季》的《春》中,有一瞬间,音符一起,仿佛穿越到了费穆1948年执导的黑白影片《小城之春》的氛围,甚至能感觉到老电影胶片放映时的沙沙声。《小城之春》发生于抗战胜利后的一座南方小城,讲述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理想的中国式爱情故事。温婉瞬间,动人心弦。怜之,惜之,能不忆江南也哉?由惜春而感伤“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诗句带出了国人特有的浩然诗意与觉知。

惊喜总能被夏季俘获。“槐序·什刹海的夏天”乐章里,乐器之能事被予以充分施展。击鼓,拨弦,诸多音色令人会意,如见弦师,模拟京韵大鼓,极富歌唱性。与其说作曲者对京城之夏情有所钟,不如说历史深处凝聚了太多的民族特有的真情实感。《中国四季》一忽尔宛如空降到了草原,“仲夏·夏夜的牧歌”打造出马头琴与呼麦之畅想。

“爽节·秋天的圆舞曲”,旋律之优美,使人不期然有翩翩起舞的冲动。未来的剧院,会否辟出动感坐席,满足部分观众“共情”仪式之期待?对于“丰收”的庆祝抑或慵懒都可能是短暂的,自“晚秋·悲歌”至“清冬·寒夜”“严冬·孤独的华彩”乐章,断肠人在天涯,饱经风霜。悲情似乎过于延宕,以致后劲稍显不足。辗转于生命的静谧,和谐伴生暗香之坚韧,似这般可能使审美进一步提升的“振奋”意蕴,遗憾太过匆促。被放逐般的动心忍性,挥之不去。好在绝望的尽头,终于迎来了“暮岁·新春乐”抱团取暖乐章。

正值盛年的吕思清在舞台上俨然超越了有无之相,化为旋律而成为艺术本身。马霞 摄

试问《四季》对话,你更钟情哪一季?人生蹁跹,你正处于哪一季?季节与年龄未必成正比。正值盛年的吕思清在舞台上俨然超越了有无之相,化为旋律而成为艺术本身。

《中国四季》系受“美杰音乐”委托而创作,完成于2024年。26岁的曲作者文子洋巧妙地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节气与音乐的关联,以农历为脉络,将四季文化和情感囊括交融。曲中偶尔能捕捉到中国民歌和集体记忆中耳熟能详的“致敬”式音符。至于其中丰富的文化解读与现有音乐“内外”逻辑之梳理,对于未来的演奏者,可能会构成不小的挑战。

今天,加速建设文化强国,在多种文明互鉴下,各领域艺术亟待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中国“意境”与世界语境相融合。如何衡量中国作品是否有走向世界的底气,有成为不朽经典的潜质?如何用音乐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吕思清的看法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更明晰的思路:“如果一个外国人能把中国的音乐演奏得非常好,说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已经深入人心了。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作者 马霞 系《法制文萃报》记者)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