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组织全州70名村(社区)后备力量、农村党员骨干赴上海市,开展沉浸式专题培训,活动结束后,景洪市勐养镇跳坝河村后备力量李超感觉收获满满:“这次培训将理论授课与实地观摩融合,既让我补齐知识短板,又在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中找到了发展新思路!”
为确保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出“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领头雁,今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创新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通过精准选配、帮带提能、动态管理,构建起立体化、多维度的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体系。
一村一策 精准匹配
以“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为导向,通过“内培外引”双向发力,西双版纳州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作为“县(市)委书记工程”,纳入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自去年起,州县乡三级联动组建116个工作组,827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寨,开展230余场座谈研讨,与3867名群众面对面交流,对现任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村(社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量身定制“一乡镇一方案”“一村一策”,确保后备力量储备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在后备力量选拔上,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从种养殖大户、乡村致富能手中挖掘本土优秀人员;从企业技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招引专业人员;通过“乡情纽带”从外出务工经商、创业成功人士中回引致富骨干;在现任村“两委”班子中选拔骨干力量,实现新老传承。目前,累计选拔出1034名政治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果村村民张映利,在党组织招引下返乡担任基层治理专干,成为曼果村的一名后备力量。她将自身优势与乡土人情充分结合起来,摸索网络营销,帮助农户售卖出700公斤红果,增收1.3万元;配合村党支部书记一道跑项目、拉赞助,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以实际行动受到村民点赞。
帮带培养 实践练兵
“我们村民小组与河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村企联建,作为企业副总经理和村民小组组长,我肩负着2名后备力量导师的职责。”勐腊县勐腊镇曼龙代村曼龙勒村民小组组长岩坎旺介绍,通过村务管理和企业经营能力双提升,后备力量为乡村旅游和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分级建档、靶向培养,西双版纳州为后备力量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记录后备力量的基本信息、培训经历、实践表现等,确保培养过程可追溯、可评估。
将后备力量纳入州、县两级教育培训“大盘子”,依托县级主题培训班、乡级党员教育培训等平台,开展全覆盖轮训。邀请农业专家、业务骨干、优秀党组织书记等组成“讲师团”,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内容进行授课。每年定期举办2期乡村振兴干部专题班,选派骨干赴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取经”,让后备力量在对标先进中开阔视野、更新理念。
推行“2+1”导师帮带机制,西双版纳州为593名后备力量分别配备1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1名本县优秀企业负责人作为帮带导师。导师通过“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一次谈心谈话、一次专题讨论”,将政策解读、群众工作方法、产业发展思路等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后备力量快速成长。聚焦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开发设置274个实践岗位,组织后备力量到项目建设一线、基层治理前沿试岗锻炼,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严管厚爱 动态管理
在景洪市勐养镇曼纳庄村,村里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吸引后备力量按程序进入村班子或担任助理职务,构建“生活保障+成长激励”的双重机制。
西双版纳州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在正向激励上,出台专项政策,在工作保障、政治待遇、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村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后备力量专项补贴;对表现优秀的后备力量,优先推荐参加“双学历”提升工程,帮助其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在管理使用上,坚持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对已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后备力量,大胆压担子,安排其牵头负责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对暂未任职的后备力量,通过设置村党组织书记助理、基层治理专干等岗位,让其深度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成熟一批、使用一批,不合格一批、淘汰一批,目前,已有42名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西组轩)
先锋论坛
以实践淬炼振兴生力军
锻造一支扎根乡土、矢志振兴的主力军,是激活广袤乡土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寻“千里马”、铺“青云路”,让后备力量在一线实践中拔节生长、勇挑重担,经验值得学习。
想要为乡村储备一批振兴生力军,需要将乡村发展多元需求与后备力量特质精准匹配。由“大水漫灌”转向精细化“滴灌”,通过扎实调研,摸清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乡村的差异化渴求。拓宽视野广纳贤才,既要立足本土,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挖掘“土专家”“田秀才”,也放眼域外,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新农人”,选出一支想干事、干得好、留得住的后备力量。
实践是后备力量淬炼成才的必经环节。强化实战练兵,不能仅在课堂“听报告”,更要深入一线“打硬仗”,有计划地将后备力量放到产业发展前线、乡村复杂场景中去“墩苗”“压担子”,让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应对复杂局面中经风雨、长才干,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质变。整合“老乡镇”、优秀村干部等,通过结对帮带的形式,将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实战真经”倾囊相授,让后备力量在成长过程中充分服务乡村、发展乡村,迅速实现从“潜力股”向“实力派”的跃升。
聚焦后备力量成长与作用发挥,构建以实绩实效和群众公认为主的动态管理与长效激励机制。综合评估其在推动产业、改善环境、化解矛盾等方面的贡献和口碑,对成熟者及时启用、委以重任;对不胜任者畅通“出口”,补充新鲜血液,确保队伍活力与战斗力。实施精准有效的激励与关怀,对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后备力量,及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探索建立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与工作实绩联动的报酬增长和荣誉激励体系,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点燃扎根奉献的持久热情。(陈微)
(2025年6月2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