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背景下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方向。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社会结构变化
社会结构变化的多维解读。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框架,包括人口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组织结构等维度。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少子化趋势日益明显,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降至历史新低。二是城乡结构变化。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三是家庭结构变化。小型化、核心化、多元化已成为我国家庭结构变迁的主要趋势。四是社会阶层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多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新兴社会群体不断涌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差异化要求更加突出。
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治理挑战。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传统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需求分层化。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不同群体的治理需求呈现明显差异。二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三是治理空间碎片化。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开放性增强,人口流动加剧,传统以地缘、血缘为基础的社区认同弱化,基层治理面临社区凝聚力不足的问题。四是治理方式数字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推动治理方式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新治理导向的政策意蕴
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乡镇街道处于城乡治理的“关键环节”和“最后一公里”,是连接上级政府和基层群众的“中枢神经”。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要优化职能。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基层治理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明确转型后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新定位和责任边界。要整合资源。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应构建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的资源整合机制,促进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有效对接,形成服务合力。要建设队伍。优化乡镇街道干部人才结构,加强专业化培训,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是连接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是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群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一是系统思维。市域社会治理强调以系统观念推进治理创新,统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等各领域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二是科技赋能。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整合各类治理资源,构建“一网统管”的治理平台,实现治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治理精准度和响应速度。三是共建共治。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治理新局面
构建分层分类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探索“数字孪生社区”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区探索建设“数字孪生社区”,通过构建社区虚拟映射系统,实时反映社区人口流动、设施运行、服务需求等状况,实现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和动态调整。二是引入“共生型社区”创新模式。发展“跨代互助”社区模式,鼓励老年人与年轻家庭结对,形成“一老一小”互助关系,缓解养老育幼双重压力。三是构建“全周期、全场景”精准服务体系。构建“一人一档”的特殊群体数字画像系统,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智能预判”转变,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实现特殊群体服务的全覆盖。
加强乡镇街道“枢纽型”治理能力建设。一是构建“赋能型”乡镇街道。建立“街道赋能中心”,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能力提升和资源对接服务。二是打造“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混合服务队伍。培育专业社工担任社区服务项目管理者、志愿者和督导者,提升基层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创新乡镇街道财政保障机制。探索“基础保障+绩效奖励+项目支持”的多元化财政支持模式,建立与治理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一是发展“治理生态圈”模式。构建以市域为单位的“治理生态圈”,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和治理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优化配置。二是构建“元宇宙+社会治理”新模式。建设“城市治理元宇宙”,创建虚拟治理空间,推动治理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治理透明度。三是打造“韧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城市安全韧性体系,提升城市面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适应力和恢复力。
(作者 李辉 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2025年6月17日《济南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