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林地总面积850万亩,森林覆盖率58.53%,其中集体林面积653万亩。作为河北省林业资源大县,丰宁生态优势明显,但集体林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责权利不统一等问题,制约着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以来,丰宁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创新林下经济模式、探索“国有带民营”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
明晰权属 林地有了“身份证”
“以前林地划分时,大家商定好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是谁家的就行。”5月16日,当地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由于界线模糊,一旦遇到征占地或者售卖木材时,亲朋好友可能会为了几棵树,闹得不可开交。
随着林改工作持续推进,为林地明确权属成为改革重要内容之一。
5月24日拍摄的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森林和风电场。记者 陈宝云 摄
“林权抵押贷、林业碳汇……这些年,林子不再是中看不中用,遇到难处时,它能临时应个急。通过流转、碳汇交易,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五道营乡九道沟村村民李福民经常关注有关林子的新政策。
今年初,听说丰宁开始办理林权类不动产证,李福民赶紧咨询申办。从勘界、权籍调查到材料申报,在县林草局、自规局和镇村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下,3月26日,李福民家140亩林地终于有了“身份证”,成为丰宁首批核发林权类不动产证的村民。
“首批核发16本林权类不动产证书,另有50份档案正在审核。”丰宁满族自治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贺宏说,随着办理经验的不断丰富,该县将逐步推出网上申办服务,加快制作权属明晰的林权“一张图”。
长期以来,集体林由村民分散承包,导致林地经营权分散,林权变更程序复杂,影响了村民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凝聚深化林改的合力,首先要在林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的基础上,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工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制发《丰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丰宁集体林股份合作经营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丰宁满族自治县林草局副局长罗汉杰说,该县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为工作重点,向林农和涉林企业详细解读其政策内涵、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扩大知晓范围。同时,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为推进改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目前,丰宁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林权登记,并在重点村庄设置展板,展示村庄林权资源概况、分置工作流程、林农收益情况等,通过现场指界、地类核实、登记建档、数据录入等环节,核发权属证书,确保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属清晰。目前,已完成20个村的现场指界工作,正在组织开展证书办理。
“我们按照证书编号对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涵盖林权登记申请、审核材料、合同协议等相关内容,确保档案资料安全、完整、准确。同时,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将纸质档案扫描录入权籍管理系统,方便查询和利用,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碳汇交易、抵押贷款等奠定基础。”贺宏说。
林下探新路 立体经营激活“绿色银行”
“林下经济也能致富”现在正成为汤河乡料坡道村村民的共识。5月16日,记者驱车进入村庄西侧的狭长山谷中,白桦、柞树、油松等针阔树种吐出新绿,山杏、鸡心果等果树已有小果挂在枝头。利用林下空间改造的一方方梯田内,赤松茸、栗蘑、土豆等经济作物已播种。
“这里以前是村民放牧、砍树的山场,树越砍越啃越少,青山变成了荒山。”丰宁宏森木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继生说,2006年,为带领村民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公司以这片5万亩山林为试验田,探索“三链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在一处临时设置的产品展示区,各种产品摆放有序:枝杈、灌木、小径木等抚育间伐产生的废料,成为可供清洁取暖的木煤;木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草木灰,加工优质钾肥……“我们已经开发了活性炭、木醋酸、生物质柴油、文冠果油、牡丹精油手工皂、果脯等60余款产品,可以让林子里每样东西都能产生价值。”段继生说。
2024年,宏森公司被丰宁选定为全县林下经济试点,积极探索创新林业经济发展新路径。
以“管护+栽植+种植”模式发展生态林业。宏森公司持续加大投资投入,组建一支50余人的管护队伍,清理整修8000亩林地,补植樟子松、红松、山丁子、山红果、山梨、大榛子、杏扁等树种,并在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
依托“园区+基地+清洁能源”模式发展木业深加工产业。在丰宁经济开发区建设460亩木业园区,打造食用菌原料、木煤、生态板材3个基地,实现木材高效利用。
4月16日,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料坡道村村民正在采收羊肚菌。记者 陈宝云 摄
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振兴乡村。与料坡道村结对,建设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扩大木耳、羊肚菌、文冠果、牡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免费提供大棚、技术辅导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昔日荒山变林海,这片林地林木资产价值超过8000万元。生态颜值成为振兴产值,我们已打通了山里的断头路,实现与燕山大峡谷、坝上草原等景区互联互通,正着力推进度假村、露营地、康养馆等6个旅游项目建设,可辐射带动沿线17个村的老百姓参与农旅融合发展。”段继生说,“林上护生态、林中兴产业、林下增收入”的立体模式,已带动当地2000余人实现就业。
2024年,丰宁一体化推进林木经济、林下经济、碳汇交易,助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林业社会效益超3亿元。
国有带民营 机制创新织就“利益共同体”
“经过修枝、疏密、割灌,林子通风透光性更好了,林下腾出的空间,还有助于野生菌类生长。过去无人管护的森林成为百姓增收的宝库。”5月17日中午,记者见到石人沟乡山湾村党支部书记崔振平时,他正带领村民在密林间进行抚育间伐。
山湾村西北沟的6000多亩山场,曾是100余户村民的柴山,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山谷间此起彼伏的砍柴声消失了。
森林三分造、七分管。管护好一片林,并不简单。不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密度多少合适?哪棵树保留,哪棵树砍伐?一个个难题加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村民望而却步。
缺技术、少资金、无意愿,导致丰宁653万亩集体林地长期无人管护,森林质量大都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国有林场,凭借科学营造林,森林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2024年,为让国有林场的技术与丰富的集体林资源产生“1+1﹥2”效果,丰宁制定并出台了集体林股份合作经营实施方案。通过采取“国有带民营”机制,盘活集体林资源,推动林业产业提档升级。
2024年11月,丰宁国有林场管理处与山湾村、山神庙村、红旗营村、龙潭村等8个村签订30年的合作经营协议,合作经营规模达29.7万亩,发挥国有林场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优势,迈出“国有林场+”合作经营模式第一步。
“村民不用出一分钱,林场出技术、出资金,对林子进行抚育经营。”崔振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该村抚育产材收益和村民务工收入超100万元。
今年,丰宁国有林场管理处计划完成合作经营总面积3.3万亩。初步测算,可以增加当地村民劳务收入约792万元,木材收入约90万元。其中,村集体林地面积约占合作经营总面积的85%,8个村集体将增收约77万元。
“通过积极推进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森林碳汇等项目和产业,可有效解决集体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低、村集体收入不足、增加当地村民收入等问题,使集体林质量和集体森林经营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增加集体林权所有者收入。”丰宁国有林场管理处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张世强说。
目前,通过“国有带民营”机制,丰宁已有40个行政村开展股份合作,签订股份合作协议的林地面积达32.7万亩。
“把集体林纳入国有林业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了集体林‘造、管、护’不到位的问题。”罗汉杰说,在做好资源管护基础上,该县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碳汇等绿色富民产业,通过深挖林地资源潜力,增加林业经营收入,促进股份合作的良性发展。
从“山权不清”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从“望林兴叹”到“林下生金”,从“单打独斗”到“国有带民营”,丰宁正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支点,撬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飞跃。
(2025年5月28日《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