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鳌围新村奠基仪式上,5家企业党支部与鳌围党支部签订园村共治协议。“村企将加强互联互动,共促组织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培育村企文化、推动村企增收,共同把鳌围打造成一条宜商宜居的花园式生态新农村。”荷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期以来,园在村旁、村在园中是佛山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工业园区存在的普遍现状,但由于管理机制存在差异,园村往往难以协同治理。去年以来,高明区聚焦发展症结,构建“党建+全科网格”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推动园村共治,实现园村空间共融、资源共享、平安共治、产业共赢,走出了一条园村协调发展新路径。
搭建三级组织体系
高明区更合镇合和大道上方,一座笔直宽敞的人行天桥联通南北,串联起小洞村和小洞工业园,“为了让村民出行上工更方便,我们积极对接村党支部,主动出资促成天桥的修建。”广东广桥重工有限公司党支部负责人表示。如今,村民员工出行通勤时间由15分钟缩至1分钟。
园村“怎么一起管”?高明区从组织领导、管理制度入手,构建“区委领导+镇街党(工)委负责+园村党组织响应”的三级组织体系,“一园一策”组建9个工业园区党(工)委,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层层压实责任。
推动“党建+全科网格”延伸落实到工业园区,根据企业数量、路网分布、人员分布、党员配置等因素,将全区九大工业园区划分为22个网格片、68个基础网格,推动园区1150家企业全纳管,实现园村在基层治理架构上的统一,打通资源、力量整合的障碍。同时,构建工业园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联席会议制度,打造“共治理事会+园区家委会”双议事平台,在园边村组建园村共治理事会,由村居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整合园区企业代表、驻园警长、村中居住的企业职工等群体为理事会成员;在工业园区组建“家委会”,由园区代表企业党组织书记担任“家委会”主任,吸纳园区重点企业、镇街职能部门、园边村居等代表为“家委会”成员,通过园村人员双向嵌入,明确议事规则,常态化议事,找准园村利益共同点、治理着力点。
打造数智化平台
站在小洞村园村共治数字平台大屏前,从网格巡查情况到公共区域监控,从出租屋数据到农房建设管理数据,所有信息都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一览无余。“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对园村实时动态监管,问题同平台处理,做到‘简单问题现场协调办、复杂问题流转会商办、紧急问题上报立即办’。”小洞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高明区制定工业园区“党建+全科网格”建设标准,规范网格设置、力量配置、工作内容等七方面内容。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构建高效闭环的网格快速反应机制,优化网格事项上报、流转、处置流程,园村问题协调解决率超95%。在园村综合治理平台企业端和员工服务端,分别开设员工招聘、厂房招租、房屋出租、共享服务等多个项目,为小洞村91家企业安心生产、5000余名员工舒心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
科学组建“片长(副片长)—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多元化网格队伍。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片长,副片长由辖区警长、镇街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网格长和副网格长由辖区辅警、驻园区办所干部、重点企业代表等担任,广泛吸纳村居干部、党员志愿者等担任网格员和信息员。建立网格长、网格员巡查事项清单,制定考核激励办法,提高网格响应度。目前,68支园区网格队伍已超2100人,累计开展巡查走访超5000场次。
强村公司结对园区企业
走进高明区杨和镇专精特新产业园旁的“对川里”商业街,食客如织,烟火气十足。“在工业园区整治中,园村网格联手提升园村风貌,打造了‘对川里’新IP,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对川村党委书记谢文星介绍。通过加强园边村公寓出租管理、环境整治,8条村房屋出租率从65%提升至80%,员工住得更舒适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高明区将园区建设、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融会贯通、合力提升。推动强村公司与园区企业结对共建,加强土地资源统管,以“连片租种、村企共种、定制代种”等方式,探索职工果园、职工农场、职工渔场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龙头”带“地头”,“车间”带“田间”,既富了企业的“米袋子”“菜篮子”,又富了园边村的“钱袋子”。
各园边村强村公司积极盘活村中土地,位于航空新材料产业园周边的小洞村、白石村将482.15亩返还地统一纳入园区招商,村集体经济在园区企业帮助下实现增收,园区企业也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双赢效果。去年,高明区招商引资总额再次突破600亿元。
(2025年4月1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苏美权)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