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山、打鼓山,村子穷得连声叹……”一句顺口溜,折射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
穷则变,变则通。近年来,该村聚焦党建引领,深入践行“三带三联建三园”发展模式,抓实产业建设、抓细乡村治理、抓好文化建设,将和美乡村画卷绘就一新,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
党建引领 产业发展有奔头
4月15日,记者在打鼓山村柑橘产业园看到,山丘之间,新嫁接的柑橘树吐出新叶,苍翠欲滴。
这片产业园,位于打鼓山村核心地带。漫步绿影婆娑的园中,满眼新绿、虫吟鸟鸣,尽是回归乡野的恬静舒展。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块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
“村里以前也干过别的产业,但因不懂规划、不懂管理,一直没有起色。”提及过去打鼓山村产业发展的起落,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凯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打鼓山村人穷则思变。2014年,打鼓山村鼓起产业发展信心,决心利用闲置的丘陵坡地开辟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轮村党支部研讨和村民代表大会,打鼓山村最终选择与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宜的“晚熟柑橘”作为当家产业。之后,历经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该村逐渐种植爱媛、春见等4个优良柑橘品种4000余亩,连片建成晚熟柑橘产业园。
“产业要发展,党支部战斗力强是关键。”刘永凯颇有感触。2017年12月,南部县在八尔湖至东坝晚熟柑橘产业带成立党委,把党组织延伸至基层,办公点就设在打鼓山村。此后,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产业更好发展,成为打鼓山村党支部探索的课题。
把党的路线方针、惠农政策等贯彻落实到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中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产业园建设并推广经验……在党支部带领下,打鼓山村晚熟柑橘产业欣欣向荣。
打好“产业牌”,唱好“经济戏”,才能实现民富村强。打鼓山村的发展变化,带动更多人才纷纷返乡创业。近年来,该村回引10余名优秀农民工、乡贤等创业,开办家庭农场5家,成立晚熟柑橘合作社6个,流转土地面积2600亩。2024年,该村产业园产值超3000万元,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这是南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创举。“党的事业在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南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齐头并进。
完善设施 乡村治理有质效
“过去村子脏乱差,村民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刘永凯回忆,2014年前,村子里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近年来,打鼓山村立足实际,抓实抓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改厕所、清垃圾、治污水,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近日,在村民谯明国的家里,记者见他正在利用闲暇时间收拾庭院。“现在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谯明国满脸自豪。
卫生间里,风暖浴霸、花洒、面盆、马桶等浴室用品一应俱全。“以前的厕所暴露在外,散发出臭味……”谯明国说,那时候,尽管家里经济收入上来了,但由于厕所的原因,总觉得生活质量比城里人差了那么一点儿。
卫生间的改造,得益于2019年推进的“厕所革命”。在该村,享受“厕所革命”成果的农户共有445户。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是打鼓山村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该村还新建村组道路46公里,改造农房569套,新修提灌站3处,整治山坪塘14口,整治河道水渠6.9公里,新建冻库1处,建成节水灌溉示范产业园1500亩,村级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面上治理是表象,内在治理是根本。打鼓山村还创新举措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实施村民积分制,加强农村法治和平安村庄建设;建立乡村“红白理事会”组织,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操办制度和细则;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专题宣传活动,破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
“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作表率,群众争当先进。”前不久,村民董文礼被评为“最美打鼓山人”,他感到非常荣耀。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近年来,该村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用实际行动提升乡村“颜值”,以“环境之美”带动“生活之美”,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晚熟柑橘、花椒等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治理效能大力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持续改善。
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有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才能凝心聚气谋发展。近年来,打鼓山村强化统筹引导,突出思想引领,优化文化供给,为乡村文化振兴强心铸魂。
4月15日清晨,打鼓山村农家书屋里,几名村民拿着种植类书籍讨论热烈,打破了村里的宁静。村民刘召全常来借阅种植和养殖方面书籍,总喜欢向村里致富带头人请教“致富经”。
“以前完全没想到,不出村就能学到种植和养殖方面的技术知识。”刘召全告诉记者,通过学习,他家种植晚熟柑橘、油菜等,养殖鸡鸭300余只,日子越过越红火。像刘召全这样的村民,村里还有不少,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村里文化院坝和农家书屋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刘永凯介绍,随着文化阵地建成,村民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唱歌、跳舞、下棋、看书、看坝坝电影,热闹非凡。
近年来,打鼓山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墙,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成立理论宣讲、文艺队等5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文化宣讲活动;定期举办“最美乡贤”“最美宣传员”“最美打鼓山人”“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村民争当有文化素养的好村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南部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李小红介绍,近年来,南部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把理论宣讲、关爱留守老人、人居环境整治、助农帮扶、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南部县按照“一乡一院一品牌、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建成200余个文化院坝。文化院坝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助力基层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铿锵前行。
如今,一幅村美、人和的画卷在打鼓山村徐徐铺展。
(2025年4月18日《四川经济日报》高林阳 记者 李国富)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