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云上村庄”的快乐密码

2025-04-17 15:56:18 来源:《陕西农村报》 -标准+

青中村一角。

春日的三秦大地,数字浪潮正与乡土气息交织出动人图景:秦岭深处的茶田在5G镜头里舒展新绿,黄土高原的窑洞通过电商平台飘出挂面清香,渭北平原的村落借助数字平台实现“云治理”……

近年来,陕西以数字技术为画笔,勾勒出乡村振兴新画卷。从巴山深处到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电商新业态、数字政务如同毛细血管般融入乡村肌理,从“卖风景”到分享乡村乡土文化、推介土特产,数字技术让传统乡村迸发新动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2024年底,全省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98%,4G网络覆盖率99%,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4%以上——这组亮眼的数据,既是陕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硬支撑”,也为万千乡村装上了通往“云端”的“高速引擎”。当数字基建的“毛细血管”遍布田间地头,一幅“技术赋能、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绿水青山“网”出好光景

4月9日,走进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就像置身于云端,一键开启生活“美颜”模式。层层叠叠的云海漫过大片茶田,在抖音、小红书网络平台的镜头里,这里是令人向往的“皇茶故里·云上青中”。曾经的“穷疙瘩”村,正通过网络流量的杠杆,撬动着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精彩转换。

“过去赶市集,凌晨三点摸黑背背篓,晚上回来天都黑了。”青中村党支部书记冉维富的记忆,是青中村旧日闭塞的注脚。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率先打通了“出山通道”,但真正让村子打破地域壁垒的,是2022年“花婆婆”民宿的破圈运营。这个融入本土民俗的特色民宿,在各个网络平台以云海日出、手工制茶等视觉化内容迅速传播,让青中村的“云端颜值”走进千万网友视野。

网红民宿的爆火,开启了青中村的“流量经济”时代。“花婆婆”不仅实现周末节假日“一房难求”,更形成了“民宿+农产+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周边15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民宿同步收购富硒茶叶、山野菜等农产品,包装成“云端伴手礼”,让田间地头的“土货”变身电商平台的热销品。村民发现,手机屏幕里的家乡美景,真能变成存折上的数字: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

4月9日,曹义军正在自家菜园采摘蔬菜。

流量效应让游子曹义军看到商机。他把老宅改成民宿,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在自家老宅吃旅游饭,我会把民宿环境打造得更好,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感。”曹义军说,村里像他这样的“返乡创客”越来越多,他们开抖音“云上茶课”直播制茶技艺,开发采茶体验、手作茶点等项目,让乡村游从“看风景”升级为“玩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目前,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首批森林乡村,青中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余万元。千亩有机茶园引入智慧管护系统,抖音直播间的手工制茶技艺展示,让春茶产值增加;民宿集群带动的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创造了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

站在观景台上,云海漫过茶田,直播间的镜头正对准这流动的山水画卷。冉维富有着新想法:让青中村的“美颜”模式在5G时代持续升级。当绿水青山遇见云端流量,这个藏在深山中的村落,正书写着“流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好风景通过网络变成好“钱”景,好生态真正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智慧治理“链”起振兴路

4月2日,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平坦整洁的柏油路蜿蜒村中,白墙黛瓦的民居与春意盎然相映成趣。这个承载着安吴青训班红色记忆的传统村落,正通过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将生态资源、农耕文化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加速向智慧文旅示范村华丽转身。

当天,村内迎来旅游团队。村党支部书记岳绵绵通过“智慧安吴”管理平台监测到农家乐客流量激增,立马跑过去帮忙。她一边帮着端菜摆盘,一边向游客推荐村民郑翠手工制作的辣椒酱:“这可是咱们老板亲手做的辣酱,下饭拌面都香得很!”

4月2日,农家乐负责人郑翠正在打包游客要的辣酱。

“现在真是大变样!”郑翠擦着餐桌感慨道,“我一个普通农民,本是给孩子做的辣酱,竟然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让我非常开心。”2023年,村上免费组织村民学习抖音短视频拍摄,岳绵绵亲自帮助她。镜头里既有辣子锅盔的制作过程,也有青训班旧址的红色故事。如今这家不足200平方米的农家乐,自从“触网”后,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依靠品质和服务,游客翻了一番,自制辣酱年销售额常常供不应求。

村里事,“屏”上见。安吴村村民过去村务沟通全靠基层干部“铁脚板”,现在有了数字乡村平台,只需要靠“数据跑”,动动手指,即可完成审核、缴费等事务,基层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数字赋能让红色村庄焕发新生。“科技慧眼”让整个村庄都被纳入监控平台的保护圈。通过数字乡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安吴村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从“跑断腿”到“云治理”,从“面对面”到“屏对屏”,这场以“数”为媒的变革,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负担,还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与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化手段不仅破解了党员管理难题,更提升了组织凝聚力。不管离家多远,大家都有归属感。”岳绵绵告诉记者,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旅游村,下一步,村上将完善智慧化治理体系,建智慧停车场、数字化管理育苗棚,并通过数字技术深度挖掘,整合村内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秦商文化,开展文创产品、农副产品等资源创新宣传及销售。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治理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最终实现“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乡村目标。

电商直播带“活”农产品

4月6日上午,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上辛庄村村民马余余正在拍摄村里的风土人情,不停振动的手机提醒她,客户又来订单了。这个网名为“吴堡兰花花”的农村妇女,不仅通过电商平台让农特产品变身“网红爆款”,也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人次的增长。

“我是2018年开始接触电商的,当时因为要管娃,而‘触网’就是为既有个事做又不耽误管娃。”马余余告诉记者,她会做手工空心挂面,之前做的挂面销量一般。“触网”后,她在老师的启发下起了一个具有陕北特色的网名“吴堡兰花花”。

“‘兰花花’很陕北,但我代表不了陕北。我当时就在想,让在吴堡的人都认识我,让能刷到我短视频的人都能看到吴堡,所以网名要一眼让外地人记住吴堡。”这个朴素的命名背后,是一个农村妇女对地域品牌的初次觉醒。

4月6日,马余余(左)正在直播间卖村里的手工空心挂面。

马余余有一条短视频聚焦手工挂面制作:干净的石窑厨房,盆里的面团在灯光下泛着银光,面胚被她的巧手拉成丝线。不一会儿,面架上的挂面宛如悬挂的瀑布。有网友留言:“原来陕北不只有窑洞,还有精致的手艺。”这个收获无数点赞的视频,让马余余意识到,她卖的不只是挂面,更是黄土地上的生活美学。

拍摄短视频,让马余余做的挂面和种植的青梨卖得快也卖得好。

“在直播间卖吴堡‘二宝’,比打工强多了,让我感到快乐,也觉得生活更有奔头。”尝到电商甜头的马余余,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曾经的管娃妇女渐渐成了“云端代言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触网”,让自家的土特产长出“翅膀”,带回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青中村的“云端流量”到安吴村的“数字治理”,从马余余的“电商突围”到无数返乡创客的“触网”实践,陕西乡村的蝶变印证:数字技术早已超越工具范畴,成为激活乡土价值的“金钥匙”。

随着陕西省数字农业持续发展,2025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将迈向200亿元,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当5G信号穿透最后一道山梁,当电商直播连通每一处农舍,当数字治理覆盖每一个村落,“云上村庄”的快乐密码,终将转化为产业兴旺的“施工图”、治理有效的“智慧网”、生活富裕的“实景画”。

(2025年4月16日《陕西农村报》记者 张恒 文/图)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