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关于发展民族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5-04-17 15:49:45 来源:《云南日报》 -标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民族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地域的独特性和社会的整合性,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高度契合。这些深深植根乡土的文化基因承载了民族记忆与情感,其体现出的经济赋能、文化认同重构、社会治理创新等多项功能特质更为现今乡村发展增色添彩。从乡村振兴的全局视角出发,深度解析民族体育多元价值,并探索如何与其协同共生,对破解乡村空心化、文化断层化、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驱动乡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族体育与传统产业及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可为乡村经济增添活力。借助民族体育的文化独特性,体育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文创相关产业得以发展,逐步构建出“体育+”的发展模式。例如,可开发包含民族体育元素的文旅项目,吸引外来消费者,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可推动民族体育资源走向产品化、品牌化,设计标准化,或推出数字化衍生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拓市场销路。这样一来,既能通过这类产业融合模式提升乡村既有资源价值,还能优化就业布局,助推农民增收。

重构乡村文化认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动的文化符号,民族体育可通过仪式展演、技艺传承、集体参与等形式提升村民对本地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维系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实现文化振兴的目标,有关部门需构建“保护—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即将民族体育引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进程,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再通过教学体系改革,让传统体育项目嵌入校本课程和社区培训规划,塑造年轻传承人的梯队架构;最后借用新媒体技术,以现代化语汇重塑原本内容,进而扩大传播幅度。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既能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导致的认同危机,还能为传统乡村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族体育的兴盛与特定自然环境关系紧密,生态伦理观和活动形式彼此呼应契合,部分传统项目依托山地、河流等特定地形展开,其规则制定中常隐藏着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在民族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进程中,可通过多条路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开发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将民族体育活动与自然景观体验相结合,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吸取传统项目中的生态智慧,通过优化活动规则、仪式教育等多种方式强化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三是赛事举办标准要求嵌入生态保护标尺,形成文化实践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

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与开放度。全球化浪潮下,民族体育可助推中国乡村文化迈向国际舞台,申报世遗、跨区域文化交流或举办国际赛事等活动能够将乡村文化符号融入全球文明对话的过程中,这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又能优化乡村品牌形象。在此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或多样化创意设计等辅助手段提高传播力是可行方法,在守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符合国际审美范式,进而实现乡村从“地方性知识载体”向“全球文化节点”的跨越。

民族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多元价值。经济上借助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内在活力,文化上重建认同并提振自信,生态上推动绿色理念落地生根,国际上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未来,需构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主体参与”联动模式,依托数字化工具赋能,在保证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化表述手法,让民族体育有机融入乡村振兴过程之中,化身为推动全面振兴的发展引擎,在传统与现代的共鸣中书写时代篇章。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体育部;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构建高校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双健’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H24Y2856)】的研究成果

(2025年4月17日《云南日报》任祥钰)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