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小麦生长进入关键的拔节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阳光下的麦苗绿油油地发亮。
“麦苗长势不错,就是今年雨水少了些。”沿着田间新修建的机耕道路,新陇村村民周跃贝骑着电动车查看路基、涵管、泵房等基础设施。去年周跃贝有了一个特殊身份——农田网格员,主要职责是日常巡护高标准农田。
过去,高标准农田建好后,一般是“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事实上,高标准农田“重建设、轻管护”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马鞍山市一方面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做好农田建设“后半篇”文章,持续发挥农田建设效益,筑牢稳产保供基础。
网格护田 巡渠补漏查隐患
在新陇村章家圩粮油合作社的连片麦田里,长度超过一公里的灌溉渠是供水“大动脉”。4月6日,灌溉渠一头的泵站启动后,潺潺的清水通过“大动脉”流向千亩良田的每个角落。
“这下可给麦苗解渴了!”合作社负责人张德柏说,合作社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是2021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几年下来,一些农业设施稍显陈旧,灌溉渠上有几处人工修补的痕迹。“这些破损的地方,发现、处理都很及时。”张德柏说,合作社在外地也有农业项目,他经常不在家,幸好有了农田网格员,他不用再操心灌溉渠等设施的管护问题。
“最近重点查看水利设施有无破损,确保之后的农田灌溉能顺利进行。”周跃贝说,她既是负责章家圩粮油合作社片区的农田网格员,也是村民组的网格员。
“农田网格员是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护机制的前端,主要解决隐患谁来发现、怎样发现的问题。”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俞宗晨介绍,过去高标准农田管护难,主要难在人员力量有限、无法实现动态监管上,由于问题发现不及时,往往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2022年,马鞍山市在当涂县护河镇试点农田建设领域网格化管护机制。2023年6月,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该市在13个乡镇继续推广该做法。“13个乡镇被划分为198个网格,选出像周跃贝这样的农田网格员211人。”俞宗晨说。
“每个网格配备了1名到2名网格员,从各村的村民组长、政法网格员或后备干部中选聘责任心强、熟悉情况的人担任。”当涂县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端家平说,按照“镇聘、镇管、镇考核”原则,农田网格员与镇政府签订协议,主要负责网格内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隐患和管护问题线索排查。
“每个乡镇设1名监管员,形成1个乡镇+N个网格的‘1+N’管理模式。”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窦辉介绍,镇监管员负责对农田网格员进行监督考核,定期组织培训,通过规范化管理,打造生产、生活在高标准农田周边的“哨兵”。
闭环管理 问题处置有回音
4月7日下午,当涂县石桥镇团林村党总支书记徐孝文来到麦田边的红旗泵站,按下泵机启动键,大股水流从管道喷涌而出,通过涵管流入引水渠。“今天再来试试水,畅通得很!”站在田埂上,徐孝文打开话匣子,“今年这座泵站进行了翻修,清明节前通过验收,引水渠也清理了一番,两侧500多亩农田不怕没水‘喝’了。”
记者看到,红旗泵站的公示牌上标明,这一片农田的网格员名叫师佃平。“我每周巡查一次,主要查看沟渠、机耕路、农桥、涵管、泵站、公示标牌等是否完好,看看有没有杂草、杂物,也征集群众诉求。”师佃平对记者说。
今年初,师佃平在巡查中接到群众反映,红旗泵站和沟渠需要维修。之后,她将群众诉求写进巡查日志进行上报。当涂县农业农村局很快派人到现场核实、勘查,仅仅4天时间就确定了维修方案,并开始施工。
“网格员发现问题要留存图片、视频等资料,方便有关部门及时判定处置。”端家平向记者介绍,农田网格化管护机制建立闭环管理的运转体系,县镇村三级按职责划分,合力研究问题如何处理,处理后留存影像资料,确认解决后签单销号,网格员对照问题清单全程跟踪处置结果,形成巡查、发现、研判、处理、反馈的全程闭环机制。
“‘问题发现是前端,问题处置是后端’,把发现问题交给与农户交流密切的网格员,把难题交给有关部门,破解了村级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陶有祥说,在问题处置的后端,该市各县区进一步创新模式,当涂县在全县范围内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整合、下沉,有效动员基层力量;博望区博望镇推动网格化管护与高标准农田保险相结合,尝试由保险公司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和问题修复,并提供建成后的全周期风险管理服务。
健全机制 高效管护成常态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直面临着管护资金紧张问题,沟渠清杂清淤、田间道路修补、专业设备维护等都需要钱。”陶有祥说。
这笔管护资金从哪里出?
“团林村红旗泵站维修花费4万元,工程验收后已经进入付款流程,款项都从专项基金里出。”端家平说,为了保障管护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当涂县在各乡镇建立了“高标准农田管护公积金”账户,通过财政补贴、集体筹集、受益主体出资、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一定的资金。
2022年试点农田管护网格化管理以来,马鞍山市逐步探索形成建立管护资金“五个一点”保障办法,即争取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管护资金支持一点;县财政自有资金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结余资金统筹一点;市县配套一点管护资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中提取一点;受益或使用主体承担一点。
打通农田建后管护“最后一米”,实现网格化管理常态长效,马鞍山市出台一系列办法,打出“组合拳”,破解网格化管护人员权责不清、资金短缺、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覆盖不足等多个问题。同时,该市还制定《马鞍山市农田建后管护等领域村级网格员考核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农田网格员按月发放一定补助。
除资金保障外,在运行机制方面,该市把已建成并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纳入管护范围,科学界定县镇村三级职责权限,发挥村级排查发现的前哨作用、镇级协调处理的中坚作用、县级指挥统筹的兜底作用,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要求,指导试点县区制定总体方案、细化具体方案和计划。
扩大开展农田建设领域网格化管护机制试点以来,马鞍山市共组织开展各类业务指导培训7次,制作发放工作指导手册200余份,农田网格员共巡查发现问题点位189处,村级处置问题160处,县、镇处置问题29处。未来,该市将继续完善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网格化+”购买服务委托管护、专职机构精细管护、工程质量保险管护等深层次探索。
(2025年4月16日《安徽日报》记者 贾克帅)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