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播撒人才“种子” 激活田野动能

——山西省农民培训助力农业生产一线观察

2025-04-14 15:07:36 来源:《山西日报》 -标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西省广袤的田野上,一场场高素质农民培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农机手精准操作到小麦单产提升技术,从特优产业技能升级到乡村治理经验共享,这些培训不仅为春季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基因”,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通过政策引领、精准施策、多元实践,山西省正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为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政策引领——

构建“三级培育”体系

“这次培训内容可多了,专家们有讲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推介适宜我们当地种植的玉米、杂粮品种的,还现场推介全膜双垄沟播、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等新技术,我觉得特别有用。”

4月3日,在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芦家窑村,一场农户春耕备耕专题培训会正在举办,农技专家结合芦家窑村的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介了晋薯9号、金苗K1、张杂谷13等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杂粮品种,推广了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旱作玉米有机无机肥配施增碳增效技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果树覆膜防草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60多名农民认真聆听,芦家窑村村民张慧生说:“授课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大伙听得津津有味。现在这样的培训真是及时雨,正好有助于我们的农业生产。”

2025年,省农业农村厅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核心,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育体系,形成“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培训格局。省级资金3100万元重点支持特优产业和乡村治理,中央资金则优先保障粮油稳产保供,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

为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需要,省农业农村厅于2024年12月就提前下达2025年培育任务,优先安排粮食生产重点县,围绕稳粮保供培育5800名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实现冬春闲即可组织粮油种植户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分层培育,靶向发力。省级层面聚焦“带头人”培养,围绕乡村治理、畜牧、果业等特优产业开设10个高级研修班,每班50人,补助标准达5000元/人。课程设置突出产业前沿与政策创新,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现代渔业发展等专题,学员多为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精品示范村“两委”主干。市级层面则主攻“治理骨干”培育,以提档升级村为重点,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实务培训;县级层面则瞄准“技术技能人才”,依托13150个名额,在畜牧、蔬菜、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中推行“小班制”“订单式”教学,实习实训课程占比超60%,确保学员“学即能用”。

同时,打破传统“县域闭环”,鼓励跨区域学习——芮城县农机手赴河南驻马店观摩全国农机展,洪洞县学员走进山西农大小麦研究所,资源流动让培训更具开放性和前瞻性。

田间课堂——

带来多元实践体验

“今年的培训方式更加接地气,有的学员将自家麦苗装进袋子拿到现场,让老师‘诊断’,有的老师直接到我们的地里现场教学。”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有3100亩小麦,公司负责人张正涛参加了翼城县唐尧培训学校组织的一场稳粮保供小麦单产提升培训,颇有收获。

当前,正是田间农事繁忙的时节。山西省农民培训紧扣农时农事,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以“理论+实训+观摩”模式破解技术落地难题,让“稳粮保供”从政策口号变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科技赋能,单产提升有“硬招”。在翼城县小麦单产提升班上,山西农大研究员姬虎太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课引发热潮。南梁镇凸里青山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冯青山说:“我们合作社有3500亩小麦,专家培训是我们稳产高产的保证。这次我带着有点冻害、黄叶问题的麦子让专家看一看,他们立刻就开出了‘药方’。”类似场景在寿阳县玉米班、怀仁市杂粮班上频频上演——无人机操作、秸秆还田、北斗导航等“硬核技术”通过“分组轮训”“田间实操”被学员消化吸收。洪洞县种粮大户王力军感慨:“过去施肥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一亩地省下30斤化肥,产量反增200斤!”

特优产业,链条延伸挖“潜力”。特优产业培训聚焦“从生产到品牌”全链条。吕梁中药材班学员走进林下种植基地,学习野生抚育和生态加工;运城果业班引入“电商运营”模块,让苹果种植户直面直播带货新赛道;晋城食用菌班将菌种制作、灭菌接种等流程拆解为44个实训课时,确保“零基础学员也能上手”。夏县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胡双进在培训后说:“以前下化肥就是盲目下,在多次听了专家的培训后,我懂得了科学种田,科学下肥料。”

稳粮保供,农机人才筑“基石”。面对春耕期间农机手短缺问题,芮城县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培训班未雨绸缪。50名学员在10天内掌握植保无人机、动力换挡拖拉机等10余种设备操作,并通过“云上智农”App完成线上考核。学员李伟在结业后迅速组建农机服务队,承接万亩麦田的春管作业。阳泉市盂县、临汾市尧都区等地同步推进农机手培训,全省累计新增持证农机操作手超2000人,为春耕机械化按下“加速键”。

跟踪服务——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红利”

高素质农民培育不是“一训了之”,山西省通过“跟踪服务+技能鉴定+典型引领”机制,让培训成果转化为持续生产力。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陈云鹏介绍:“我们的培训是全程陪伴,破解‘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的难题,拓宽了农民的职业化路径,引导典型带动,点燃乡村振兴的星火效应。”

各级培训班均预留专项资金用于后期服务。芮城县东恒合作社建立“学员微信群”,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怀仁市组织农技骨干“包片到田”,针对玉米播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开展“回访教学”;翼城县唐尧培训学校推出“季度复训”,邀请学员带着新问题重返课堂。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模式,让技术落地更扎实。

今年,山西省首次探索“培训+技能鉴定”一体化模式,省农业农村厅与省人社厅对接,支持学员参加农业生产服务人员、农业经理人等与培训班主题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通过后取得对应等级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培育持证一体、增收增效同步。

山西省还通过评选优秀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农民讲师,举办高素质农民风采展示、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挖掘典型,让更多的乡村人才造福家乡。夏县学员金海俊表示,培训让自己了解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一定要将培训所学用于合作社经营;芮城组织学员赴河南省驻马店参加2025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现场饱览功能多样的“高科技”产品。这些经过培训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从政策蓝图到田野实践,从技术赋能到人才振兴,山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正以“春耕备耕”为起点,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当科技之光照亮黄土高原,当“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2025年4月14日《山西日报》记者 王秀娟)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