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四川省邻水县某村村民陈某甲将南侧靠墙的泥巴小路改建成人行石梯小路,却被邻居陈某乙诉至法院。这条石梯小路成了邻里和谐共处的“绊脚石”,究竟为何?近日,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该案件,认定陈某甲改建的石梯小路,对常人并不构成生活通行困难,故驳回陈某乙的诉讼请求。
陈某乙与陈某甲相邻而居。陈某甲屋前有条约60厘米宽的人行石板小路,在二次改建住宅时,其将人行石板小路与空地连块铺成水泥地坝。为方便使用,陈某甲还在四周修建围墙并安装了铁门,形成一个封闭的小院。
同时,陈某甲将南侧靠墙的泥巴小路改建成人行石梯小路,向上通往陈某乙家,向下通往水泥硬化道路。
陈某乙认为原对外通行道路被阻断,改建后的人行石梯小路不便于其生产生活通行,要求加宽。因旁侧系他人土地,双方多次协商无果,陈某乙诉至法院,要求陈某甲恢复原通行道路。
经法官实地勘查,陈某甲南侧围墙外还有一条与人行石梯路平行的小路,两条小路均可通往水泥硬化道路,且通行直线距离近乎相等。因此,陈某甲所建围墙对陈某乙的生产、生活通行并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邻水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本案中,陈某甲改建的石梯小路,左侧为普通的坡路,两侧坡势并非特别陡峭,对常人并不构成生活通行困难,且两条通道与下面的水泥硬化路仅约25米,陈某乙在生产与生活中可选择将车辆停靠在水泥硬化路上。从道路状况看,陈某甲房屋的地坝虽然对陈某乙的通行有一定的便捷性,但并非为生产生活必经通道,不属于“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故驳回陈某乙的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在农村,邻里之间交往紧密,相邻各方难免产生摩擦,大家应当秉持与邻为善、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原则,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睦邻友好的生活环境。
从法律层面讲,行使相邻权具有限制或影响他人权利的属性,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保持在合理限度内。本案陈某乙以其自身权益为考量,要求拆除围墙行使其通行自由,完全排除他人干涉,其权利延伸已超过必要的“度”,不应得到法律的正向评价。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第二百九十一条 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2025年4月11日《四川法治报》吴玥 记者 雍剑波)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