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奏响乡村文旅协奏曲

2025-04-11 15:02: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标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规划》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广大文旅工作者表示,将精准把握政策导向,落实创新策略,发挥文旅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发展中心紧紧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24年,发展中心开展了“和美乡村中国行”——全国“和美乡村”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发布了乡村网红培育计划“首批推广应用单位”“首批乡村优品”“第二批公益助农特约推介官”等名单,创造了仅两天时间即销售广安柚45万余个、销售额突破550万元的纪录,全网播放互动量超千万人次。“今年,‘和美乡村中国行’继续全面推进,将采取地方申报、巡回举办的方式,突出‘央地联动’、线上线下融合,让‘文旅上新’成为‘和美乡村’的亮眼底色。”这位负责人说。

被誉为“陕戏之乡”的陕西渭南临渭区李十三村,是清代著名戏剧作家李芳桂的故乡,因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扬。在乡村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当地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独特优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除建成李十三村村史馆外,我们还相继修建了文化广场、大戏楼、戏曲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每年举办公祭李芳桂活动,策划承办碗碗腔艺术展演、乡村戏曲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多方位的举措,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促进了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李十三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新超表示,不断擦亮戏曲品牌,也对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规划》提出,要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走进江西上饶的望仙谷,作坊街上游客如织,造纸、木竹、布染等10多个传统农业手工作坊鳞次栉比。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正宗的乡野味道,并亲身体验各类传统手工农产品加工和制造过程。

作为“新生代”网红景区,望仙谷坚持用赣东北民居传统建筑形制和构筑手法来复原村落,并以“永不收租、共创共享”的方式,吸引周边村镇居民入驻景区,建立农业、小吃和非遗手工工坊,既丰富了游客体验,又驱动三产融合,延伸了乡村经济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近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正在为今年夏季的朝鲜族流头节做准备。今年,该村的朝鲜族流头节将推出20项文旅项目,以此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多年来,黑龙江省广大乡村在发展节庆文化上不断发力,推出了哈尔滨市木兰县火炬村冰雪文化节、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瑟宾节等上百个乡村节庆活动,引客入村。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全力打造乡村节庆文化产业,引导群众参与文化产业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助力。

3月30日至31日,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广东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活动在连山小三江镇举行。近年来,连山强化文旅产业示范引领,紧紧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理念,以“三月三”“四月八”“七月香”“盘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为依托,繁荣乡村文化。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两天活动共有2.67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428.45万元。“未来,连山将持续擦亮‘三月三’等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连山县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

甘肃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截至目前,这121家非遗工坊线上、线下培训5万人次,直接吸纳脱贫群众2000余人,带动就业1万余人,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有效结合。

据介绍,依照《规划》,甘肃省结合当地非遗系统性保护实际,将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并指导市(州)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12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为抓手,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持续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浙江舟山定海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与沿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放大“交通+旅游”效益。

2023年,舟山市定海区着力打造主线全长100.5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公路提升工程,系统打造一条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文廊项目自运营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以文廊集市为载体,搭建起本地农特产品展销一体化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把群众增产增收途径延伸到“家门口”。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近年来以“抗联圣地,山水汤原”的总体定位,推动旅游业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升级。同时,突出以企业为主角、农民为主体的“企业+农商+农户”模式,统筹组织县城内景区、景点、餐饮、特色电商等各类资源,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以“线上引客+实体消费”的新模式,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补贴,将汤原特产推向全国各地。据统计,2024年,汤原县共接待游客1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

(统稿:祝静 参与采写:王彬、秦毅、谭志红、王竹青、张建友、李欣然、李荣坤、张欣)

(2025年4月11日《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