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乡村文旅带头人 共绘振兴好“丰”景

2025-04-11 15:02:43 来源:《中国旅游报》 -标准+

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牧民吉仁太融合民族风情与现代元素,开起“牧家乐”,带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在江西,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波奔波于田间院落,带领村民实现稳定增收;在青海,玉树市牧民白卡将藏家甜点带出牧区,帮助200余户家庭实现增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公布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和资助人员名单。这批带头人中既有村干部,也有非遗传承人,还有返乡创业的个体经营者,他们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文旅注入发展动能,带领乡亲们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盘活老房子 民宿助增收

老屋变民宿,村民同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特色乡村民宿,不少民宿主成了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他们通过创新民宿经营模式,促进民宿集群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村民增收致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麻洛村“琵琶肉农家乐”创始人阿洛就是其中之一。从高山向导到文旅带头人,从客栈业主到跨国徒步线路设计者,阿洛用双脚丈量故土,用火塘边的琵琶肉香气留住乡愁。1999年,23岁的阿洛成为怒江州首批职业高山向导,带着地图和自制登山杖,他开辟出“碧罗雪山—怒江大拐弯”徒步线路。2003年,阿洛用全部积蓄进行改造装修,在自家房屋上挂起了“阿洛客栈”招牌。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阿洛说,他公开了酿制琵琶肉的秘方,并帮邻居阿旺改造出3间客房。如今,迪麻洛村有12家民宿挂上了“阿洛培训基地”招牌,30多名青年经培训成为持证户外领队。“我将一直走在山路上,带领峡谷中的乡亲们走向世界。”阿洛计划依托“阿洛客栈”,继续举办户外领队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文旅队伍,宣传家乡旅游。

依靠民宿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还有陕西省安康市竹隐山居民宿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林。安康市南月村曾是一个空心村。为盘活闲置资源,2021年,竹隐山居公司对大南沟闲置旧房进行提升改造,改造了62套闲置农房,建成“南山云见”民宿集群,并配套建设了贡茶基地、“阡陌桑海”桑蚕园区等。目前,“南山云见”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达7万人次,带动当地3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昔日闲置的土坯房、老院子,蝶变为休闲旅游热门打卡地。杨林说,他将持续深耕农文旅融合,延伸“农旅+文旅+学旅+商旅”产业链,让游客有“享”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学”头。

打好文化牌 乡村有活力

这批带头人中,有不少是非遗传承人,他们或依托非遗工坊,或将传统民俗融入旅游发展,传承特色非遗、深化文旅融合,照亮了家乡的振兴之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乘着小火车穿过稻田,观看各色稻子组成的美丽画面……在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市民游客登上“稻梦空间”的观光铁塔,赏多彩稻田画,体验农耕文化。近年来,锡伯龙地创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带领团队依托稻田美景,深挖“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文旅品牌,吸引游客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锡伯族民俗风情,稻梦小镇、稻梦民宿等产业建设如火如荼。

赵爱军介绍,“稻梦空间”辐射周边40余个村子,为60多名留守老人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企业员工已达200人。“村民在种地之余到景区工作,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家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日子更有奔头了。身为带头人,我将担起责任、总结经验,继续在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中贡献力量。”

在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走进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旧瓷片随处可见。陶艺村主理人李文英告诉记者,1998年,她来到三宝村,开设了陶艺工作室。“当时这里只有土路,村民靠种茶为生,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村子会迎来众多国内外游客。开设工作室后,我主动邀请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地的陶艺家旅居创作,为他们提供工作室和生活空间;创办了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通过‘龙兴三宝’跨年展、中法文化交流展等活动,促进艺术展览与旅游深度融合,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如今,三宝国际陶艺村通过“艺术家+村民+产业”发展模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收入超2亿元,带动大批当地居民就业,还吸引了30余名外国艺术家驻村创作,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陶艺胜地。“艺术不脱离土地、文化不背离生活,入选带头人是对三宝村文旅发展模式的肯定,我们将担负起带头人的责任,联动全域共促发展。”李文英对未来充满期待。

创办合作社 旅游促振兴

这批带头人中有不少具备管理和经营能力的农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主理人,他们通过职业培训、创业扶持,带动村民从“看客”变“主角”,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每年5月是桑椹成熟收获的季节,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御林古桑园的农户们便忙着将桑椹称重后抬上合作社的运输车。北京亦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陈山山通过发展特色农桑产业,让昔日当地无人问津的桑葚变身乡村文旅振兴“紫色引擎”。

“乡村旅游就是最好的农产品展示舞台。”2018年,陈山山带着合作伙伴采收桑葚,第一年就为村民带来30万元的收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农事体验,也串联起安定镇特色桑文化、评剧文化、农耕文化,促进镇村产业发展。

“此次入选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我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助力安定镇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桑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陈山山说。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白桦林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瓦小龙充分利用烈洼村丰富的白桦林观赏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牵头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烈洼村村民瓦增忠说,如今,村子里白桦树密密麻麻、林木参天,生态观光和娱乐体验结合,引来大批游客。“目前,我们村推出春季赏花、夏季戏水、秋季摄影、冬季观冰滑雪产品,实现全季节可旅游。”瓦小龙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经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还分批次培训村民,动员大家在景区上岗,带领全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未来,我将带领大家创新发展理念、优化旅游服务,让广大游客更舒心,带动更多乡亲增收。”

“选好一个人,激活一片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百美村庄项目部主任郝德旻认为,这些带头人将乡村文旅从“单点开花”推向“全域共荣”,让每一寸土地成为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鲜活注脚。

(2025年4月11日《中国旅游报》记者 牛佳欣 任丽 通讯员 宋海燕)

编辑:吴攀